云南及“滇池海口”诗文集

  

  史公谨

城南双塔高嵯峨,城北千山如涌波。

隔断中原万余里,耳边无处闻弦歌。

我来正值兵戈后,厌听边声出刁斗。

壮士沈雄细柳营,岂效棘门空赳赳。

金戈铁马拥云雾,顾尔群凶如培塿。

军中大将汉武侯,气吐虹霓横素秋。

七擒七纵平其酋,杀气惨淡空中收。

群氓趁墟出方物,蒟酱莋马随旄牛。

蛮语侏俪若禽鸟,笑听华言不谙晓。

纵横跋扈无尊卑,翻觉王臣眼中小。

回首令人忆中国,拔剑高歌倚天立。

碧鸡苍苍元气湿,梁王宫殿为荆棘。

鹧鸪朝鸣猿夜集,金满床头总何益。

不如一醉杏花村,濯足昆明看山色。

——张毓碧主撰康熙版《云南府志》卷二十二,艺文(八),第12页。

白话译文:

城南双塔高耸入云,城北千山起伏如波浪翻涌。

此地与中原相隔万里,耳畔不闻华夏弦歌之声。

我来到时正值战乱之后,厌倦了边塞刁斗的悲音。

将士如细柳营的周亚夫沉稳雄健,岂学棘门军的虚张声势。

金戈铁马卷起云雾,群敌在眼前不过是微小土丘。

军中大将似诸葛亮再生,气贯长虹震慑秋日长空。

七擒七纵平定酋首,战场杀气终被晴空收束。

百姓赶集摆出特产:蒟酱、莋马、旄牛络绎不绝。

蛮语难懂如禽鸟啼鸣,笑看他们听不懂汉语。

部族中尊卑不分纵横跋扈,君臣之礼形同虚设。

回首中原令人感慨,仗剑高歌顶天而立。

碧鸡山苍苍雾气湿润,昔日梁王宫殿已成荆棘丛。

鹧鸪晨鸣猿猴夜聚,纵使床头堆满黄金又有何用?

不如醉倒在杏花村中,濯足滇池畔静赏山色空蒙。

史公谨即史谨,明代昆山人,字公谨,号吴门野樵,著有《独醉亭诗集》。

 

   

杨 慎

万古昆池水,西南天地间。

漫誇吞夣泽,曾笑涸梁山。

鸿隙行当复,龙宫徙亦艰。

千村废耕耜,不见海童还。

注:本诗中的海口,指昆明滇河流海口河,今称螳螂川。此处为滇池湖水外泄的通道,形如“湖之口”,故称“海口”。

 ——张毓碧主撰康熙版《云南府志》卷二十二,艺文(八),第24页。

春泛昆阳海口

杨  慎

洪池环贝阙,清籞切龙渊。

光腾马跃渚,润入象耕田。

锦纹浮澹淡,金碧映沦涟。

津吏醉持楫,渔郎歌扣舷。

白浪认前浦,丹霞分远天。

蒙笼山鬼洞,遥裔海童烟。

别赖鸣空外,归云望日边。

向夕长风起,愁吟江汉篇。

注:本诗中的海口,指昆明滇河流海口河,今称螳螂川。此处为滇池湖水外泄的通道,形如“湖之口”,故称“海口”。

 ——杨  慎《春泛昆阳海口》摘自网络 

海口纪事

蒋廷铨

 滇海多春涨,川流自此通。

南廻孤嶂碧,西倒夕阳红。

大野随天阔,平沙落碛空。

褰衣时独往,犹想古人风。

注:本诗中的海口,指昆明滇河流海口河,今称螳螂川。此处为滇池湖水外泄的通道,形如“湖之口”,故称“海口”。

 ——张毓碧主撰康熙版《云南府志》卷二十二,艺文(八),第44页/45页。

祭海口神文

巡抚 顾应祥 吴兴人 

维滇有池,西南巨泽。

灌溉群生,一方利益。

诸水所归,广大莫测。

末流如线,难通易塞。

加以霪雨洪波,泛溢三四年间。

陇亩尽没,极望㳽漫。

蛇龙所窟,吁天无从。

民艰粒食,佥曰旧典。

匪浚弗克,谋及士人。

谋及彝僰,各献其能。

限以丈尺,万夫荷钟。

诸司效职,疏厥淤沙。

还其故迹,复开子河。

以防冲突,自冬徂春。

厥工始毕,逝波滔滔。

海田渐出,是皆神相。

匪我人力,日吉时良。

洁此醴特,敬报于神。

神其来格,尚其默佑。

永保无窒!

注:本文中的海口,指昆明滇河流海口河,今称螳螂川。此处为滇池湖水外泄的通道,形如“湖之口”,故称“海口”。

——张毓碧主撰康熙版《云南府志》卷二十,艺文(四),第2页/3页。

祭海口神文白话文

    云南有一片湖泊,是西南之地巨大的湖泽。

它灌溉滋养众多生命,给一方百姓带来益处。

众水汇聚于此,湖面广阔难以测量。

湖的下游水流如线,难以畅通且容易堵塞。

加上连绵暴雨引发洪水,三四年间泛滥成灾。

田地全被淹没,极目望去一片汪洋。

成为蛇龙栖息之所,百姓呼告上天却无路可寻。

连粮食生产都陷入艰难,众人都说依照旧例。

不疏浚湖泽难以解决问题,于是与士人商议。

也和彝、僰等各族民众谋划,大家各自贡献能力。

以丈尺为标准规划,万千民夫扛着工具劳作。

各部门官员履行职责,疏通湖中淤沙。

恢复湖泊原本的痕迹,重新开通子河来防御水患冲击。

从冬天持续到春天,治水工程终于完成。滔滔湖水归流。

海边田地渐渐露出,这都是神灵的庇佑。

并非仅靠人力,如今选良辰吉日。

洁净准备美酒祭品,恭敬报答神灵。

祈愿神灵降临享用,默默保佑这里。

永远平安无灾!

 

海口修浚碑

杨 慎

   谯允南《巴蜀志》云:滇池之水出盘龙江,亦名积波。凡九十九窦,汇为昆明池。其水乍深广,乍浅狭,有如倒流,故名曰滇池。汉武帝欲开越巂,昆明闻有此池,先于长安凿池象之,以习水战,是也今其名迹可覆悉如志言。而汉唐历宋,叛服叵恒,屡闓复塞焉。迨明大一统,百七十年,九州同轨,四海一家。荒服之区,化比畿甸矣。昆明池近在云南治城之外,环而列城者,州以安宁、昆阳、晋宁,县以昆明、呈贡、归化,皆边昆池。土人亦称曰海,在昆阳地名曰海口,实此池之咽嗌。盈涸因之,水旱系焉。滨海泽田,或遇涔涝之岁,浮甽没㽦,秈蔈澹淡,徒饮鸲鵋。

   弘治中,巡抚都御史应城陈公金,始为开浚之役,有记勒于碑。嗣是岁一兴役,谓之小修。正德间,都御史安福王公懋中、副史昆山史公良佐继之,始相子河。乃嘉靖戊申至庚戍,大雨洽旬,水大至盘,盓激而成窟,潲渰滐而为阜,则石龙阻流而成䅓;黄泥填淤而象鞭,海田无秋矣。泽甿及滇之仕宦、归田者,相率陈于两台。于是巡抚都御史吴兴顾公应祥、巡按御史莆田林公应箕、总戎都督古濠沐公朝弼,集议于藩臬。诸司躬往阅视,维时南至届节,东作未起,乃檄命云南府属各官,凡二十人,有差经始。

   巳酉十有一月望后三日,癸未,是时来庀役者,夫仅七千余。二十五日,庚寅,㘽肇工子河,至十有二月庚戍,抇子河成。其副水大坝工繁未慗,乃先筑少坝于子河故堤。二十四日,巳未,为土人星回节,少坝成,乃暂休百工。

   越今岁庚戍十日乙亥,而庀役丁夫至者满万,分委诸末职,偕手竞作,乃浚大河,斫石龙潭,创酾子河,南曰平定铺,至于白沙河,又至于白塔村,又至于融䆉,又至于新村,再至于大河南堤之新村,再至于北岸之沙融村,各以石致川浚,而漮䆡其中为洩水之坝,柉九座,坝各存水牕,俾硖砾漂沙,不冲塞焉。其副水大坝成于仲春下旬乙卯,乃併启少坝而挖黄泥滩。复自茶十墩下汇子河,故漘新筑䧑,蘌编篁析䈙,囊石壊壤,如蜀之湔堰,昇于蛇笼之制,以扫钢淫波。若黄河软滩嫩堰,法盖其殚,栏障㳅迾,毇穮道自芭齿山堨,沙水引入子河,以蠲黄泥滩之患。构计始汉厰,以逮石龙坝,以丈算者三千二百有馀。落成以三月巳卯,大坝毁焉,放流下安宁、富民,而滨海环滇者,泽口出海心凸矣。

    风回涟漪,并灵河九里之润;月墮清泚,无濁泾五斗之泥。绿萆青葑,若踊跃而来;白沙丹畴,状奋迅而出。是役也,允如前记所云,不亦劳者不永逸,不暂费者不永宁。嗣是则岁之小修可免,匪惟滨海得佃其田,仿其力,环海卫所州县,皆凯有息肩之庆矣。役成当有乐石之锲,以垂久远耳。

——张毓碧主撰康熙版《云南府志》卷十九,艺文(三),第31页/32页/33页。

注:本文中的海口,指昆明滇河流海口河,今称螳螂川。此处为滇池湖水外泄的通道,形如“湖之口”,故称“海口”。

           海口修浚碑》白话文

   谯允南《巴蜀志》记载:滇池的水源出自盘龙江,又称积波。九十九条溪流汇聚成昆明池。湖水时深时广,时浅时狭,仿佛倒流一般,所以取名滇池。汉武帝想开通越巂郡,听说昆明有此大湖,便先在长安仿凿一池操练水军,如今两地同名遗迹完全如志书所述。汉唐到宋代,这里归属反复不定,水利工程屡开屡废。直到明朝统一天下一百七十年,全国政令统一,四海一家。边疆荒僻之地,已变得如同京城周边一样开化。昆明池就在云南府城郊外,周边州县环绕:州有安宁、昆阳、晋宁,县有昆明、呈贡、归化,都濒临滇池。当地人也称它为海,昆阳境内的出水口叫海口,实为滇池的咽喉。湖水涨落由此控制,水旱灾害与之相关。湖边沼泽农田,遇到洪涝年份,沟渠洼地被淹没,稻谷漂浮,只剩水鸟栖息。

  1498-1505年(弘治年间),巡抚都御史、湖北应城人陈金首次主持滇池疏浚工程,刻碑作记。此后每年进行小规模维修,称为“小修”。

  1506-1521年(正德年间),都御史、江西安福人王懋中与副使、江苏昆山人史良佐接续治理,开始勘察子河(支流)。

    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戊申)至1550年(庚戌),连续十日暴雨,洪水冲击形成深潭,泥沙淤积成高地:石龙坝河段受阻成灾,黄泥滩淤塞如象鞭,滨湖农田绝收。渔民与返乡官员联名向巡抚、巡按申诉。

  1550年12月21日(嘉靖二十九年冬至,南至届节),巡抚都御史、浙江吴兴人顾应祥,巡按御史、福建莆田人林应箕,总兵都督、云南古濠人沐朝弼,召集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实地考察。时值冬至,春耕未始(东作未起),遂檄令云南府属二十余名官员分级启动工程。

  1489年12月18日(己酉年十一月十八日,癸未),此时征集的民夫仅七千余人。1489年12月28日(十一月二十五日,庚寅),开始动工疏浚子河。1490年1月15日(十二月二十一日,庚戌),子河疏通完成。因主河道大坝工程复杂未竣,先在子河旧堤修筑临时小坝。1490年1月18日(十二月二十四日,己未,彝族星回节),小坝告成,暂时停工休假。

  1490年2月3日(次年正月十日,乙亥),征集的民夫达万人,分派基层官吏带队施工,疏浚主河道,开凿龙潭石滩,新开子河南行经平定铺、白沙河、白塔村、融䆉、新村,直至大河南边的新村,再至大河北岸的沙融村。河道用石块衬砌,修建九座泄水坝,每坝预留排水窗,防止砾石泥沙堵塞。1490年3月20日(仲春下旬乙卯日),主河道大坝建成,拆除临时小坝并开挖黄泥滩。从茶十墩下汇流处开始新筑子河堤岸,用竹条编织成笼,装入石块泥土,如同四川都江堰的湔堰工艺,超越普通蛇笼的形制,抵御汹涌波涛。效仿黄河软滩嫩堰的技法,极尽巧思,沿芭齿山堨修建拦沙屏障,将含沙水流引入子河,消除黄泥滩的淤塞隐患。工程从汉厰起始,直至石龙坝,全长三千二百余丈。三月己卯日(1490年4月17日)竣工,拆除大坝放水,水流经安宁、富民而下,滇池周边滩地露出,湖口显出海心凸地貌。

  春风拂过,滇池涟漪轻漾,九里灵河尽染润泽;明月沉落,河水清澈如洗,不见五斗浊泥。沿岸水草青葱,似随波踊跃生长;白沙红壤良田,如破土而出的新苗。这场工程,正如前文所述:不付出辛劳便没有永久的安逸,不投入短期成本便没有长久的安宁。从此每年无需小修,不仅滨湖百姓得以耕种,环海卫所州县皆可卸下重负。工程告成,当刻碑纪念,让功绩流传后世。

 

  

巡抚 陈金应城人

    滇池,在云南会城之南,週廻三百余里,诸山之水皆归焉,其水自南流而西折,历安宁、富民,入金沙江。源广末狭,若倒流然,滇之名所由始也。滨池之田无虑数百万顷,皆膏腴沃壤,亩入可六七石。顾下流地势颇高,加以两山沙石雨水冲入,众流之会日溢焉,故汜滥㳽漫而膏腴沃壤浸没十之八九,民甚苦之。

   弘治已未,巡抚李公若虚,慨然有志疏濬。予时为左布政司使,承命偕按察使陈君敬、都指挥佥事孙君辅往视之,得其所以汜滥㳽漫之故,归白于公。而东作方兴,其事已後,时无能为矣。

   庚申冬,予受巡抚寄,水患滋甚,军民恳乞疏濬者日急。辛酉夏,乃会镇守刘公明远、总戎沐公镇之及藩臬诸君相告曰:“滇水为害久且大矣,禦灾捍患非吾辈分外事。”佥曰:“公忧思及此,地方之福,军民之幸也。”其共图之,遂伐木于山,採竹于林,取海簰于水,成铁具于冶,攻器物于肆,俱命官董之。按察副使曹君玉实督率而经理之,未几,曹又为抚彝之务所夺,爰会刘、沐二公,起借六卫军余,安宁、晋宁、昆阳三州,昆明、呈贡、归化、易门四县民夫二万有奇,各委官分领而提督其事,则按察司佥事范君平也。

   壬戌正月望,予偕刘、沐二公诣海口神祠,竭诚告祭。翌日,诣下流滩厰筑坝障水,自坝而下至青鱼滩,凡若千里,以卫州县官夫画地分工。临界疏濬,以一丈五尺为则,不及数者因地势也。青鱼滩上至石梁河,皆横石,乃相度地势于青鱼滩之左、石梁河之右,各新开一渠,广三尺许,水从此泄而横石不能为河流之碍。至黄泥滩、黄十嘴、平定铺、白塔村等处,以及官庄上下栏水乱石,凡阻塞河流者,悉平治而尽去之。

   未几,范归视司篆,以副司毛公科代之。又于河之两崖环筑旱坝,十有五座,以栏榭两山水冲流壅塞河道之患,各设坝长一、坝夫十守之。军民夫匠各给以粮,粮皆取诸屯仓及赎罪之数,无滥费也。

   三月十有六日,毛因工匠告完,且军民布种者急于得水,移文于余,而障水之坝拆焉,水得就下,其声如雷,不数月,而池之水十已去其六七,不复昔之汜滥㳽漫矣。地土尽出,而所谓膏腴沃壤者,不复昔之浸没矣。乃命云南知府张凤、指挥魏闰查勘退出田地。前后约百万有奇,将有主而入赋者给之主,与赋俱无者,查给附近军民;与主有而赋无者,验数升科,焉通计赋之增者若千石,查滨海州县卫所递年虚赔之数而尽补之,甦军民之困也,患之消,利之兴,惠之反于人者,盖亦大且溥矣。

   藩臬长贰李君诏、王君弁佥以事之首末皆予所究心者,爰恪恭请予记之。或者问予曰:“夏禹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万世永赖,公濬滇池而注之金沙江,与禹功不相类乎?”予曰:“不然。禹之功在九州,予特为一方之利耳。”又曰:“元赛典赤凿金汁渠,引松华水以溉滇城东西之田,至今滇人仰其利而庙祠之。公濬滇池之水而由之出者,动以数百万计,较之赛典赤之功大乎?”予曰:“不然。赛典赤凿渠引水,滇人以享百世之利;予濬水出田,特今日事,但恐将来下复淤塞,水复汜滥而田复浸没,则又不逮赛典赤者多矣。今予将有去志,后之继其事者,忧民之忧,利民之利而加之意焉,见河流壅塞,即督工濬之。”见旱坝毁损,即督工修之,俾两山沙石终不入河。下流滔滔,终无阻碍,使汜滥㳽漫者不复再见。而膏腴沃壤,不复淹没,黄云蔼于陇亩,嘉谷如茨如梁,则将为滇人子孙亿万年无穷之利,而予生平至愿足矣。夫复何言?问者唯唯而退,遂併书而记之焉。

  ——张毓碧主撰康熙版《云南府志》卷二十一,艺文(六),第14页-18页。

 注:本文中的海口,指昆明滇池河流海口河,今称螳螂川。此处为滇池湖水外泄的通道,形如“湖之口”,故称“海口”。

海口【白话译文】

    滇池位于云南府城(今昆明)南面,周长三百多里,众山溪水都汇入此处。水流从南向西转折,经过安宁、富民等地,最终注入金沙江。因源头宽广而下游狭窄,仿佛倒流一般,“滇”的名称由此而来。湖畔良田不下数百万顷,都是肥沃土地,每亩可产粮六七石。但下游地势较高,加上两山沙石随雨水冲入,众多河流交汇导致水患日益严重,八九成良田被淹没,百姓苦不堪言。

   弘治十二年(1499年),巡抚李若虚决心疏浚滇池。我当时任左布政使,奉命与按察使陈敬、都指挥佥事孙辅实地考察,查明水患成因后回报。但正值春耕,工程只得延后,暂时无法实施。

   弘治十三年冬(1500年),我接任巡抚时,水患更严重,军民天天恳请疏浚。次年夏(1501年),会同镇守刘远、总兵沐镇及三司官员商议:“滇池水患已久,救灾是我们的职责。”众人响应说:“大人忧虑并考虑到治水这件事,真是地方的福气,军民的幸运啊!”大家共同谋划此事,于是进山伐木、入林采竹、在水中收集竹木筏,在冶铁作坊打造铁器,在商铺定制工具,都命官员监督。按察副使曹玉负责督率管理,不久曹玉因奉命处理安抚少数民族事务(抚彝)离任,于是会同刘远、沐镇两位长官,征调六卫(明代军事编制)的军卒余丁,以及安宁、晋宁、昆阳三州和昆明、呈贡、归化、易门四县的民夫两万多人,分别委派官员带领,由按察司佥事范平总领督办。

   弘治十五年正月十五(1502年2月15日),我与镇守刘远、总兵沐镇前往海口神祠,诚心祭祀水神。次日,到下游滩地修筑拦河坝截断水流,从大坝到青鱼滩的千里河段,由卫所及州县官吏划定区域、分派民夫施工。疏浚河道以一丈五尺深度为标准,地势特殊处可适当调整。青鱼滩到石梁河河段布满横亘的巨石,于是勘察地形,在青鱼滩左侧、石梁河右侧各新开一条三尺宽的渠道,使河水从新渠宣泄,巨石不再阻碍河道。黄泥滩、黄十嘴、平定铺、白塔村等地,以及官庄上下游拦截水流的乱石,所有阻塞河道的障碍物,全部清理平整。

   不久,范平返回按察司处理本职事务,由按察副使毛科接任工程督办。(毛科)又在河道两岸环形修筑十五座旱坝,拦截两山洪水裹挟的沙石,防止河道淤塞,每座坝设置一名坝长、十名坝夫专职守护。参与工程的军民工匠每人发放粮食,粮源来自军屯仓库储备及犯人赎罪缴纳的粮米,确保没有浪费。

   弘治十五年三月十六日(1502年4月14日),毛科因工匠禀报工程竣工,且军民急需放水春耕,向我呈文请示。于是拆除拦河坝,洪水顺势而下,声如雷鸣。数月间,滇池水位下降六七成,不再像过去那样泛滥成灾。露出的土地皆为肥沃良田,不再被淹没。随即命云南知府张凤、卫指挥魏闰清查退水田地,总计约百万顷。处置方式如下:1有主有税的土地,归还原主,恢复赋税;2无主无税的土地,分配给附近军民垦种;3有主无税的土地:核实面积后新增赋税。总计新增赋税数千石,全部填补沿海州县卫所历年虚报的粮赋亏空,军民困窘得以缓解。水患消除,民生恢复,百姓受惠既深且广。

    布政使与按察使的正副长官李诏、王弁等人,都认为此事的始末都是我所尽心筹划的,于是恭敬地请我作记。有人问我:“大禹疏通汝水、汉水,排除淮水、泗水之患注入长江,万世受益。您疏浚滇池注入金沙江,与大禹的功绩不是很相似吗?”我回答:“并非如此。大禹的功绩惠及九州,我只是为一方谋利罢了。”又问:“元代赛典赤开凿金汁渠,引松华之水灌溉昆明东西郊的农田,至今百姓受惠而立庙祭祀。您疏浚滇池使数百万顷土地重现,功绩比赛典赤更大吧?”我答:“并非如此。赛典赤开凿渠道引水,让云南世代受益;我疏浚积水露出农田,只是当下之事。只怕将来河道再次淤塞,洪水泛滥淹没农田,那就远不及赛典赤了。如今我即将离任,希望后继者能以民忧为忧,以民利为利:见河道壅塞,立即督工疏浚;见旱坝毁损,立即督工修复,确保两山沙石永不入河。让下游水流通畅无阻,不再有洪水泛滥。使肥沃的农田永不再淹没,金黄的稻浪弥漫田野,丰收的谷物堆积如山,如此方能成就云南子孙万代的福祉,了却我毕生的心愿。还有何言?”问者心悦诚服地退下,于是我将这些一并记录于此。


                 ——以上由左代华搜集整理,2025年3月25日,海口市海府路138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