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阅读笔记(34):社交当然好,但不是理所当然的那种好

《YC创业课(CS183B)学习笔记(18):如何真正理解吸收他人的建议?》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zI4MTMwMw==&mid=400326632&idx=1&sn=fa660276602c9c30584a6c59bf96d7fa&scene=4#wechat_redirect

一、文章逻辑

  1. 人的预筛选机制会阻碍接收信息(“听到自己想听的”),比如,日常生活中的“探讨”,常常是为了被“认同”;

  2. 进一步,也因为此,YC课中的很多好建议常常不被接受。
    事实上,就如同,听到Peter Thiel讲到的概念与自己观念不一样的时候,就会在脑子里去反驳它,最终也没能继续听进去Peter Thiel到底讲的是什么;

  3. “培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点就是习得‘后置筛选能力’。”
    空杯的老故事
    先听别人的话,整理他观点,再独立思考

二、特别喜欢的句子

  1. 在日常沟通中,我们也会发现许多所谓的“探讨”,最终只不过是对方希望获得“认同”而已——理解这一点之后,经常不顾事实地口头认同对方成了迅速提高“情商”的捷径。

三、个人思考(不局限于文章内容)

我个人不迷信社交,认为社交其实是一个没那么重要的东西,最初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自己天生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

现在看来,目前不用过分追求社交的理解也充分了很多:

  1. 现代生活、工作大可以在不需要刻意追求社交的情况下完成;
  2. 如果社交是为了让人成长,其实真正让人学到东西的是书本;
  3. “社交”很可能并非它看起来那么“天然应该拥有”,更多时候,人们觉得它好,是因为大家都需要一些充当彼此躲避内心空虚的酒伴、牌友。
  4. 在自己没有啥本事的时候,根本不会有什么高质量的社交;

倒也不是说社交一无是处,只是我自己在做生活的选择题的时候,会理直气壮地把它的重要程度下降几个等级。

相反,社交的好,又常常是非社交因素所难以替代的,

比如,不跟活人把交道的话,自己都会减少很多活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