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问 紫禁城与四合院有何不同?
四合院是北京城民居文化的精彩大舞台,有关京城胡同四合院的资料数不胜数,在此不作赘述。
从普通四合院的布局形式上看,房屋一般都围绕庭院盖在东西南北四个边缘,形成东西厢房、南面的倒座、北面的正房之格局。北房的正厅里常设八仙桌椅,亦称“堂屋”,供一家之长起居待客而用。
紫禁城当然不取民居格式。宫城前半部分以“外朝”为中心,盖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简称“前三殿”;后半部分以“内廷”为中心,盖有“乾清、交泰、坤宁”三大宫,简称“后三宫”。
对比之,普通四合院的房屋盖在东西南北四个侧面,院中央如空地花坛,形成封闭的院落。而紫禁城与众不同,除了四侧之外,中央则是由南到北盖有一连串雄伟的建筑。因此笔者想,既然紫禁城“东西南北中”都有房屋,是否可将其戏称为“五合院”?常常听到有导游说“紫禁城是中国最大的四合院”,这是本人最为不赞成的谬说。
若登上景山向南眺望,京城内的中轴线之景,到了紫禁城那一段,高屋起伏,巍峨跌宕,仿佛是一条巨龙的脊背,其壮美雄浑之气派令海内外游客皆惊叹不已。对此笔者发现,紫禁城建筑群的构成虽然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比四合院的四个方位多了一个“中”,但实际上紫禁城里的四十多个院落都在“强调”拥护与围绕同一个方位,这个方位就是“中”。
至于四合院门开东南隅,与紫禁城四门皆开之不同、紫禁城拥有内外金水河并且还有筒子河(护城河)围绕等等,这些都是四合院所无法享有的皇家奢华与封建仪规,笔者在此暂不作赘述。
想再强调一下,即前面提到有关“中”的有无——是紫禁城与四合院二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尽管有些两进、三进的大四合院也拥有中央庭院或院之中心盖有大厅堂,那也无法与紫禁城的“中”即一连串龙脊般的巍峨殿宇同日而语。
上述这个“中”,无疑来自易学思想,亦可与“中华、中央、中正、中兴、中庸之道”等蕴含汉学传统理念的词汇深度关联,真可谓华夏传统思维的精华之一。
06问 为何说紫禁城的四面城墙与中轴线构成一个“中”字?
参看(一)(三)图“中”字都明显有“中轴线”笔划。参看(二)(三)图“国”字都以“口”字象形都城。
上图是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中史上最早出现的“中国”二字,该铭文记述了西周成王拟于“天下中心建立家国”的大计。该迁都大计后由周平王实现,即周迁都于洛阳,“东周”从此登上历史大舞台。从上图的“中”字来看,其“∣”完全可喻比为中轴线,那笔划“上北下南”地贯穿于象征家国城围的“口”字,兼而表现出“君子面南而治”的意境。
笔者认为,上述最古“中”与“国”字,与周文王被商纣王囚居羑里而成功推演《周易》的时代相近。温故知新,甲骨文现身三千年后的今天,再看上述古字,她们仿佛正在回答着关于北京城的一个疑问,即紫禁城为何堂而皇之地占据首都中央宝地并取“中”字为型而建?
因上图最古“中国”二字名词铭刻于青铜器“何尊”,记述了周王欲于“天下中心建立家国”为鉴,我们可通过最古象形刻写的出处,寻根溯源至祖先如何“建立家国”的原始发想,将“中”与“国”二字涵盖的易学传统思想理念发祥源头予以揭示,这样一石二鸟,既可证实紫禁城取“中”字型而建之古代仪制的滥觞,又清晰地解读为何全世界唯独北京是设计有中轴线都市的疑问。
07问 紫禁城殿群为何多是黄色屋顶?
琉璃瓦之称始于汉代,因有“流光陆离”之称而得名。用琉璃瓦作屋顶在我国始于北魏(亦称1300年前三国时代)。宋朝以后,琉璃瓦成为尊贵建筑的必用材料。明、清时,对琉璃瓦及望兽等均有明文规定。明成祖朱棣建造紫禁城时,正式规定宫内建筑多用黄色琉璃瓦,并规定明黄瓦及彩画贴金为皇帝专用。因此可以说,黄色变得无上尊贵,是到了明代才“飞黄腾达”起来的。
黄色琉璃瓦象征“土”。易学五行中有“中土为黄”之说。这也许是因华夏文明发祥于黄河流域,与黄土有生死不离的“根”之缘故。
紫禁城是全国政治中心,五行说认为“东青属木、西白属金、南赤属火、北玄属水、中黄属土”。昔日的“社稷坛”即今日的中山公园里有“五色土”祭坛就是依此说而建。紫禁城不仅在中轴线上的各殿为黄瓦,其余东西侧各殿,包括四个城门楼及一些围墙也多为黄瓦。
紫禁城作为中央之地,是针对全国乃至整个大陆而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上无疑是中国最大的地主。而作为中央之土的紫禁城,唯我独尊,一统天下,可以说毫无必要将四侧屋顶分别涂成象征四个方向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