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朋友圈”的时候,突然刷到一条状态:
“被一群老阿姨们的6.1自拍刷屏了~一大把年纪了,能不晒么?”
刚和闺蜜发完装嫩“照骗”的我,不禁老手一抖,接着是一股尴尬混杂着不爽涌上心头。
怎么能这么说?找他理论去!
一看对方的头像,“算了算了,不跟十几岁的小屁孩计较。”
忙不迭地给自己做完心理建设,竟有点释然了,也觉得有点好笑——是啊,在这群小孩儿眼里,我们已经是“老阿姨”了,那么,我们这群“老阿姨”,凭什么不能过“儿童节”?
1.
翻开6.1这一整天的“朋友圈”,凡是涉及到“儿童节”的状态,不外乎这三种类型:
1.当老师的,发着学校里的各种6.1活动照片、视频,文字写上对孩子的祝福,个别的还会“顺便”祝一下自己节日快乐。
2.娃爸娃妈,陪娃的晒照片,没有时间陪娃的抒发一下不能陪娃的无奈,最后表达一下对孩子的祝福,感慨一下对童年的向往。
3.各行各业已经过了法定“儿童”年龄的大龄人士,晒自拍,晒美食,晒红包,晒礼物,总之,“我还是个宝宝”、“我还可以过6.1”、"我也想过儿童节......
翻着这些状态,不同身份的人表达的方式会有不同,但是,字里行间,却让我们感受到童年的美好,以及每个人对一去不复返的童年的向往.......
我们是“大人”,长大以后,我们却都想做个“孩子”!
2.
我们为什么会想做“小孩”,我们为什么会蹭着“小孩子的节日”?
也许是因为我们“不服老”,忽略年龄上的数字,我们没觉得自己是“大龄”的“叔叔”、“阿姨”,心态年轻,便永远年轻!
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所成长起来的环境——“我在我的世界里,觉得我还是个'宝宝'......”
又也许,我们深知自己“苍老”的现实,可是我们的内心却更希望自己是一个“孩子”,一个“自由”的孩子——我们有着“当自己是一个孩子”的心理需求。
“6.1儿童节”,是我们情感的一个宣泄口。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这么一天,我们可以不用顾虑自己西装笔挺的样子,不用顾虑自己身上精致的妆容,不用顾虑自己的身份,不用去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我们可以晒着“萌萌”的自拍,我们可以对着美食流口水,我们可以吐着平时不敢吐的槽,撒着平时不敢撒的娇......
暂时地撕掉“成年人”的标签,给沉闷的“成人生活”沾一点“孩子气”。
我们需要的,不过仅此而已。
3.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
伤心的时候,不能哇哇大哭;有些东西,即使你撒泼打滚也得不到;不是累了,就可以请假,没有那么多的班可以翘;工作不像考试,考砸了还可以重考;受了委屈,不再撒个娇,告个状,就会有人帮你“主持公道”;因为不顺心、不如意而发脾气,没有人会哄你,只会觉得你很幼稚......
“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样子。
很多的成年人,可能都经历着像短片《凌晨三点不回家》里所展现的那样的生活——面抵抗着来自工作与生活的种种压力,没有后退的余地。
成年人都在努力装着“成年人”该有的样子
就像《成年人崩溃守则》里所描述的那样,成年人就连“崩溃”也受到诸多的限制。
"成年人"并不容易,所以,偶尔当一次“小孩子”,偶尔过一次“儿童节”,是不是也可以?我们不是“巨婴”,我们不是“没有自知之明”。
在沉闷的成年生活里,保持一份童心,或许可以让生活多出些许滋味;
偶尔当自己是“孩子”,或许可以让我们在抵抗来自生活的重重压力时,多出一个宣泄的口子......
小孩子,愿你长大后不用受到成年生活之烦扰;所以,也允许“大人们”偶尔把自己当成小孩,对自己说一声“儿童节日快乐”!
奔跑的池子,一个大大咧咧的“大龄女青年”,一个地地道道的90后,我在故事里,看到青春,看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