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还是不存在
当我们强调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的择偶策略都是为了最大化利益,我们总会遇到特殊案例,肯定存在不在乎物质利益,不在乎外表的结合。那这又如何解释呢,是证明爱情也可以是没有目的的吗?
在我看来——并不一定是正确的答案,对这种现象有两种解释:
第一、在一个社会中,即便我们所有人都出于“最大化利益”的目的去选择终身伴侣,但事实是,能如意的人是极少的,因为只有极度幸运的人拥有令人艳羡的美貌与财富(人人平等,为什么那个人却不是我?)。出于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平凡的大多数虽然不能改变“本能”,但我们可以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对这类爱慕异性外表与地位的人进行社会舆论的反击,这样即使我们不能“最大化我们的利益”,但我们会使自己感受到“道德的优越”。似乎越不在乎外在条件,越证明“真正爱情”的存在。
第二,我们现代人并不完全生活在一个像我们心智被“设计”出来的那个环境了——没有异性的物质支持,我们就无法养育我们的后代。这种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得我们即便不“理性行事”也不会致命—选择一个社会地位不高,但关心我们的人也能很好地传递我们的基因。
自然选择并不能直接“预见”有机体一生需要经历的所有环境,所以它也不能穷尽所有的设计,它如果存在目的的话,也只有一个——传递你的基因。演化可以给女性一种“被肌肉吸引”的模块,“被地位吸引”的模块,或是“被温柔吸引”的模块等等,并且他们会受到亲代因素,你所处的社会舆论导向,你的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我的每一段爱情中,我们自己很难事先得知,哪一个模块会占据主导地位,但我知道的是,总有一个模块在悄然运转。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适应性的最大化者”,更可能是“适应性变化的最大化者”。这些适应性变化并不一定在所有情形下都能带来最大化地结果
行为是偶然的,自然选择所能做的也就是这种概率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