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拿请贴的感觉决不那么痛快和愉悦。寸许大小的“折子”,宛如一团燃烧的火,“含金量”不小,烫手啊。记得刚提干那年,二十来岁的人真如一头牛犊,豪爽慷慨热情冲动,战友、同学、朋友的请贴来者不拒(事实上,也不能拒,不好拒),欣欣然,醺醺然,开心得要命,特生怕别人不邀请,后来,赴宴次数多了,人长了见识,发现情况不对劲,怎么老是“奉献”出去,“收获”的甚微?审视请贴的主人,他们当中有朋友的朋友,仅有一面之交,吃过他们的喜酒,连姓甚名啥也不知道了,不记得了。要不请贴的主人赴新的工作单位,以后便没消息。或者是我自己调离原单位,与昔战友、朋友能以有联系。等到我该发请贴相邀他们时,是否找得到他们的影子?如果我结婚或是其他什么喜事,是否就这样轻易地“放过”他们呢?
于是人谨慎起来,心里对发来的邀请打起了小九九,思量着我的“送出”是不是能“收回”,心里老拿做生意作比:光“投资”没“收益”的生意谁肯做。这样想来,人再也没有往日的热情和慷慨了。
可是,谨慎无用,请贴照送,“奉送”没完,而且似乎是“自投罗网”地“奉送”。我休假期间,去了趟广州,在军区一位战友家与另一位相好的战友不期而遇,他见到我非常高兴,说:“过两天我请你喝喜酒!”原来这小子过两天就结婚了,第二天,战友接到了一份请贴,同时,也递了一张给我,就这样,又有200元钱对不上数。刚回到部队,一位亲戚进城找到了我,说表兄马上要住上新房了,什么乔迁之喜啦!想到表兄在家时我曾与他志趣相投,只是来当兵了,多年未见。这位亲戚还说,他一直都谈起我和他儿时的故事哩!这次你一定要光临光临!看来刚休完假是没时间去“光临”了,于是又只得送上一个红包叫亲戚给表兄 …… 这样一来,每个月的工资就好希望能多补发一些。
于是,越发担心起来,总觉得这么做人“吃亏”,总想把“送出”的“收回”来。机会来了,我生日那天,凡是“该”请的我都一个不少地请来了。“送出”的是“收回”不少,可是担心又一次袭上心头,怕什么,我怕他们心中有想法,说我这人太“势利”、“太患得患失”…… 还有就是今天你请我明天我又请你,“红包”转来转去,缠绵不绝……
如此说来,“送”也惶惶,“收”也惶惶,一时“惶惶不可终日”也。
然而都没办法。隐约记得多年前看过一则关于曹雪芹的故事。朋友寿辰,宾客满座,有送金银珠宝的,也有送古玩名品的,总之价值不菲。唯曹雪芹挑来一担酒。客人好生奇怪,揭开盖子,发现那是两缸水。这时曹雪芹开口说话了:“群子之交淡如水”。现代社会送礼名目繁多,不计其数,如果人与人之间关系能简单些,纯净些,这对你我他不是更好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