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初中的时候,就学过《论语.公冶长》中,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和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我对“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一直印象都比较深,是因为曾经,我心里总是有问题不敢说、有问题不敢问。
除非是关系很熟、感情很深的人,其他情况下,我一般很少向别人问问题,不是因为骄傲,而是因为胆怯。
怕人家说自己笨,怕人家笑话自己没见识。这么显而易见的事情都不知道,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我宁可自己花费时间和精力,慢慢的去想办法,弄懂问题,也要把自己的“无知”和“狭隘”掩藏起来(这样,比较不会做“伸手党”,哈哈)。
我相信自己是一个爱学习和爱思考的人,却不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人。这也跟我的自卑和胆怯有关。
其实,那时候我们还学过孔子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可惜,我那时被自卑严重自我限制,对这句话几乎是忽略不记。
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自己的思维格局打开一些了,才知道:人生在世,要学习的事情太多了。我们不知道很多事情很正常,这不是一件丢丑的事。我们要坦然面对自己的“不知道”,无需掩藏自己的“不知道”。对于跟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就要弄个清楚、问个明白。否则,你如何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比起做一个“不懂装懂”的可怜虫来说,卸下你内心的自卑,去搞明白你不清楚的问题,提高了你学习的效率和收获,也增加了自己的知识面。哪一种情形,对你更有利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一个真正爱学习的人,一个“敏而好学”的人,不但要“不耻下问”,还要“不耻多问”。
问题问的越多,就表明你的思考越深入、越透彻。
问问题的关键,是要善于问出好问题。好问题可以提供做事的思路,找到解决的办法,让自己更有信心去面对全新的工作。
①提问第一阶段:为什么
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质疑、被提出探寻的,在这个信息超载、技术更新超快的时代,我们只有对那些已经了解的事物提出更多的质疑,更踊跃探询,才能更好的适应。
提问的时候,调整视角,后退一步,注意自己及其他人错过了什么?
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
②提问第二阶段:如果……会怎么样
质疑正在提出的问题,深入探究下去。应用破格性思维,大胆的想象一些不可能的事情。刺激大脑寻找另一种可能性,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鲁班当年在发明锯之前,有一次上山,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野草,却一下子将手划破了。
鲁班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于是他摘下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
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细齿划破的。
这件事给了鲁班很大的启发。在后来的不断发现和改进中,他发明了用铁片做的锯。
③提问第三阶段:如何做
只问“为什么”而不去尝试做,难以实现思考的进一步深入。
虽然,有可能多数时候的尝试,都只会迎来失败,可是唯有通过尝试去做,才可以排除错误或者目前无法实现的假设和构想,让后续的思考和提问,变得更有价值。
一个终身学习者,要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可以每天问一下自己:今天,你是否提了一个好问题?
且问且进步,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