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课铃声响起,语文老师从容不迫的走了进来。他将书放下,负手而立,看着底下的同学们。接受了孩子们的问好,他也例行问好。然后启唇,似有些动容:“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这是我们之前学的哪篇课文同学们还记得吗?”
大家思考了一会,陆续出了声:“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嗯,是了。”语文老师推了推眼镜,继续说:“人生短暂啊!同学们应该珍惜眼前人,做好当下事。剩下的日子里,我能做的也只有陪伴和守候了。”
底下的同学们突然被戳到本不想直面的事情,刚开始的活跃气氛突然就消失殆尽。
是啊,路寻撑着头,离高考已经不足百天了。
之前高二的时候班长他们作为交换生被派去省外重点高中学习,如今也已经回来,专心致志面对高考。可是大家伙儿对于高考之后的分道扬镳却避而不谈,也许是舍不得,毕竟不论开心与否,现在整整齐齐坐在教室里的这些人,都相陪过彼此青春中最难忘的一段岁月。
可是他们突然被提醒:这样的日子不多了。高考结束后,教室里再也不会有这些熟悉的身影,甚至老师们都会被拆开来,有组成新的方队,去教另一群有他们曾经模样的孩子们,但再也不会是他们了。
而这个已经“修炼”得默契十足的班级,终究会在一场大考之后“各自东西南北流”。语文老师说的不错,确实会面对的,不能总是逃避自己该面对的。数学老师也说的不错,他说过他的高考就是那个夏天英语答题卡上涂完选择题后放下笔时的无限惆怅。
他说:“愿你们不要有后悔夹杂在其中。”
又说:“愿你们合笔的那一刹那,有战士收刀入鞘的骄傲。”
路寻其实很渴望毕业,因为理科班的压力真的很大,每天都是不同的卷子和底下困倦的同学。他们就像被关了很久的犯人,迫切的渴望外面的世界。
于是她急切的想体验数学老师说的惆怅感,甚至觉得自己应该会毫无波动。
可是时光不会因个人的意愿而改变长短……
转眼又过了一段时间,语文课上老师已经不讲课了,留时间让他们自己做题、复习。老师在讲台上坐着,看着眼前的孩子们,忽然叹了口气,举起闲置在一旁的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却也总觉得不能装下他们眼里的星辰万一,又摇了摇头。
路寻看着眼前的填空题,考的是苏轼的《赤壁赋》。但这个填空却颇有些奇怪,路寻没能一眼看出答案——“___之所共适。”
她小声地背着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突然背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一惊,又回过神来:“吾与子之所共适”。于是慢慢将“吾与子”填上,突然喃喃:“吾与子……”
半个月前,赴他省当交换生的同学们回来,然后本来突然就对路寻爱搭不理的张放就擅自换了座位,和班长做了同桌,再也不是路寻的前桌了。刚开始路寻心里很难受,不知道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上课时还有点失神,眼睛经常去追溯那个坚毅的背影。可后来成绩实在影响大了,路寻就逼着自己不去想也不去看他,埋在试卷里就不抬头。
渐渐的,路寻好像已经习惯了,太过沉迷学习。以至于有天中午去买饭时看到前面高个子的男生喊了她一句“小短腿”,她还傻乎乎的没反应过来,在想她又不认识那个男生,为什么男生会突然喊住她?后来再想想,“小短腿?好熟悉啊。好像记忆中有人就是这么称呼她的。是谁来着?”
直到班长过来喊了一声:“张放!饭买好没有?”
那个逆光下站着的略显尴尬的高个子男生才将目光从路寻身上移走,又用手挠了挠脑袋,一边回答:“好了,就来!”,一边走开了。他再没有看路寻一眼。
这半个多月来的失神突然就涌上心头,路寻只觉得,她好像提前体会到了数学老师说的惆怅满怀。
路寻鼻子一酸,突然想到那道填空题,吾与子,哎,吾谁与归呢?
毕业了之后也许会很后悔的,仅仅因为没有直面这一段突如其来的心动,因为心里放不下的那个身影……
路寻现在,真真惆怅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