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龙城柳州的紫荆花成了网红,26万株紫荆竞相开花,“满城尽是粉红花,呼朋唤友来赏它”。一树树粉红色的紫荆花,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观赏。一时间,朋友圈被柳州的紫荆猛烈刷屏。
我所在城市,也有零星的紫荆花,但规模远远不及柳州。于是乎,只能遥看朋友圈,你在炫,我在羡。
那一日,有同学在微信群里发送链接:《柳州的紫荆花真的开了!航拍大图抢先看》。打开一看,又是满屏满眼的紫荆花。美得让人陶醉。
链接发出后,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毕竟,那是别人的城市,况且我们班也没有哪位同学来自柳州或是定居柳州。
大家都很忙,一时半会没人闲聊,也是正常的。
半晌之后,一位线上长期“潜水”,线下聚会也很少说话的男同学发了一通感慨:柳州的紫荆花是很美,然记忆中S中大门旁边的十多棵紫荆花树最美,绿中有红,红中央淡白,只有小时候漫山的豆稔花盛开可媲美,如同我们的青春年华,仍有可追忆之美。
一时间,潜水的同学纷纷浮出水面,一个两个三个杵着大拇指给这位男同学点赞。不知他们是赞他的文笔,还是赞他的深情,抑或是赞他道出了大家共同的记忆。
我呆坐在沙发,手里捧着手机,在林立的大拇指中拼命回忆,回忆他所说的那些美丽的紫荆花。很遗憾,我没能想起那此紫荆花。我能回忆起的,却是学校大门边上的围墙,以及围墙里的操场,操场与围墙之间的那片竹林。再仔细回想,还有体育课上,围着操场跑步时的气喘吁吁。
那位男同学,他所说的紫荆花,在哪里?为什么我的记忆里,没有那些美丽的花影?大家纷纷给他点赞,对他表示认可。这可以说明他们的记忆里,有那片美丽的花影。
一时间,我竟觉得自己,是一位假的S中校友。我腆着脸混在别人的班级群里,假装是他们的同班同学,一呆多年。
奇怪的是,竟没有人怀疑我的身份,更没有人把我踢出群。我们聊天、聚会,谈谈当年的同窗之谊。
我们是如假包换的同班同学。我们曾经朝夕相处,共同度过了几年的青春时光。
可是,他们所说的紫荆花,我了无印象。那么,一定是记忆在作怪了。
在我们毕业多年之后的数次同学聚会,大家都在兴奋地回忆当年。恰同学少年,十几岁的年龄,我们来到一所住宿学校,比起大多数的中学生,我们有着更多的共同记忆,每次说起,众人热烈应和。往事如昨,一切都好像发生在眼前。
与此同时,我也惊讶地发现,他们说的好些事情,我似乎从来不曾经历,而我说起某位老师在课堂上的某段演说,同学们也是一脸茫然。
我们在同一所学校里,共同学习了几年,却也是各自生活各自学习了几年。那所百年名校,它的沧桑与我们的中学时光,赋予我们每个人,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在同一天蓝天下,在同一段时空里。我们共同出演S中某班的剧幕,我们又各自演出各自的人生。
三年时光,同一所校园。我们的记忆落点,也各自不同。或许,当年,我们目光所及,本就不尽相同。
即使对某一事件,我们都确定它的客观存在。但是描述起来,却有多个版本。我们七嘴八舌,有时达成共识,有时保留各自意见。
就像,是日,对着微信群里的校园紫荆花,众人的喧嚣,我沉默不语。在我的记忆里,实在找不到它们的踪影。但是,我不能否定它们的存在,那纷纷杵起的大拇指,证明了那位同学的记忆,真实可信。
曾经有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一群人集中在一个房间里,然后让另外一个人假冒成歹徒闯进房间,片刻之后“歹徒”离去。然后科学家分别询问这些目击者,让他们描述“歹徒”的相貌特征。结果,对这个“歹徒”的着装、外貌等,大家的说辞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
这个测试,证明了人的记忆,是带着主观意识的,对同一事物,我们各自的描述和判断,都不是完整客观的。我们记住的,只是我们愿意记住的,我们的感受,也带着浓浓的个人色彩。
我们不一样。
我们在同一个时期,到达同一个风景地,带走不一样的回忆。
紫荆和竹林,都深植在那所百年名校的大门旁边,他记住了那片粉红,我却牢记着那满目的苍翠。
我和你在一起,同时抬头望向天空,你看到了一头憨态可掬的大象,我发现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兔子。
至于榴莲,你说是臭,还是香?
我们不一样。
我们面对面,同时往左或都是同时往右移动,却发现,我们的方向,完全相左。
我们面对面手拉手,想要同时迈步向前,却发现,必须要有一个人后退,我们才能够离开脚下这块地盘。
我们不一样。
无论我们是并肩而立,还是面对面,我们都无法达成完全一致。无论是看到的风景,还是前进的方向。
我们不一样。
世界由此而多姿多彩。
紫荆和竹林,都是客观的存在,只是由于个人视角的不一样,在各自的青春岁月,我们记住了校园里不同的风景。
这又何妨。我们还是可以聊聊,同窗之谊。
至于天上的云朵,是大象还是兔子,我们尽可以发挥各自的想像。
如果我们需要,前往同一个地方,那么,请确定方向,并肩前行,一定不可以面对面,各自往左或是各自往右。
至于榴莲的味道。各自保留意见,互不干涉,更不必批判对方。
如是,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