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之前写了一篇 这样的公司,可对你有吸引力? 的描述公司文化的文章,本文针对其中的产品管理部分的,描述我关于产品流程管理的更多思考,欢迎探讨~
本文分两个部分,产品流程管理和用户反馈管理。产品流程管理描述一个产品从概念阶段到上线运行所需要经历的所有阶段,以及每个阶段所需要做的事情和关注重点;用户反馈管理部分提出一种分级反馈管理的策略,旨在高效而又规范的管理用户反馈。
产品流程管理
本节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视角描述一个产品的所需经历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我们所需要做的事情和关注重点。这里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产品评估与验证、产品原型开发、产品开发、产品测试和产品迭代5个阶段,下面分别予以叙述。
产品评估与验证
在设计和开发产品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待开发产品进行一定的评估,确定待开发产品是用户真正需要的,并能创造市场价值的。本阶段的核心目的是确定产品是值得投入资源开发的。
这一个阶段主要关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我们的用户群体是谁,本产品能解决他们的什么问题?
2. 市场是否有同类产品,我们相对他们有什么独特的优势与资源?
3. 产品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未来的发展是怎么样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能需要选择性的做一些前期的调研工作,以验证我们的产品假设是正确的。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完成两个产品文档:产品愿景文档(为什么)和产品执行文档(怎么做)。
产品愿景文档描述产品的愿景及产品产品提出的背景,对用户的实际意义和对用户对市场的价值。着重从宏观的角度绘制产品的蓝图。
产品执行文档则与愿景文档对应,从执行的层面描绘产品实施的策略与计划,比如产品发展是否需要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关注的重点是什么?产品的推广策略是什么,如何获取目标用户等。
产品原型开发
经过产品评估阶段,在确定了产品愿景和用户群体,并验证了该产品是值得开发的之后,我们关注的重点变为应该把产品做成什么样。
首先,我们需要编写产品功能文档,清晰的定义产品的功能点,以及每个功能对应的用户场景,让参与产品原型开发的成员(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对产品的功能及背景都有清晰且统一的认知。
团队统一认知之后,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便可以开始产品交互(线框)稿的设计,根据用户场景确定适合产品的产品最优的信息架构、交互流程。本阶段看情况也需要邀请潜在用户进行原型测试,根据反馈,也可能需要进行多轮的迭代修改,最终定稿。
交互(线框)设计稿完成之后,由UI设计师完成高保真原型的制作,确定适合产品的视觉风格,根据需要,也可能需要进行多轮的迭代修改,最后定稿。
原型开发的同时,测试团队也应该参与进来,在产品高保真原型完成的前期,开始编写产品测试用例文档,一方面为后面的产品测试做准备,另一方面从测试的角度验证产品逻辑,确保产品逻辑是能够形成闭环的。
产品开发
设计定稿之后,产品就可以投入开发阶段了,本阶段的工作重点快速准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产品的开发工作。
在产品开发阶段,开发团队全力投入到产品的开发工作,此时产品团队除了处理开发阶段反馈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开始产品下一个版本的设计工作,合理规划产品团队和开发团队的时间,让两个团队尽量不要出现空档期。
产品测试
产品开发完成之后,开始产品的测试阶段,产品测试可以分为多个层次。首先,我们需要测试团队参与进来,根据之前的产品测试用例文档,完成产品的内部测试,经过多轮的迭代修改,达到生产质量水平。
根据具体业务场景和产品需要,我们也可以添加产品内测、公测、A/B测试等测试阶段,在测试完成达到用户认可之后再开放给全部用户。
产品迭代
产品上线之后,我们就有了用户反馈,开始了漫长的产品迭代之旅。为了更好的处理产品迭代,我们引入产品版本管理的概念,我们把产品版本分成两类:滚动版本和固定版本。
滚动版本没有严格的要求,也没有计划性,我们允许开发团队及时上线更新,主要试用于对现有产品没有侵入的修改,比如Bug修复和一些简单的体验提升。
与滚动版本对应,固定版本是计划性的,由产品团队根据目前的产品反馈和规划进行制定。需要经过产品评估验证-原型开发-产品开发-产品测试的完整流程。
用户反馈管理
产品投入使用之后,一般情况下就会持续不断的收到来自用户的反馈,为了更好的服务产品迭代,我们对用户反馈进行规范化管理,并使用分级管理的策略,对不同级别的反馈使用不同的处理流程。
规范化反馈管理目的是为了提出一个统一的流程,高效且合理的处理用户反馈,避免为了处理用户反馈而让团队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toB产品尤甚)。
具体的做法是,我们根据反馈影响的大小,把用户的反馈分为如下3个级别:
1. 产品Bug
直接交给开发团队处理,开发团队依据Bug的严重程度排期
2. 体验性不友好
由产品设计团队进行评估,如果提升体验所做的修改的对全局影响不大,与产品团队讨论沟通后直接投入开发,开发好后直接滚动发布。如果全局影响大,加入下一个产品设计排期中。
3. 功能不全或功能缺失
产品调研团队介入,理解功能背后的内在需求,以及该需求的适应性、对产品的整体影响。如果可行,依据重要程度,加入合适的产品设计排期。
特别感谢
本文的成形离不开《启示录》、《精益创业》等优秀书籍熏陶和朋友同事给予的灵感,在此感谢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