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大三工业设计的学生身份的用户出发,分析简书的产品使用体验
最初是交互设计课程的老师把简书推荐给我们。上课的课件每周都会更新在课程专题里面,同时与课程有关的参考材料也会被收录进专题,同学们的作业也会每周在专题里面更新,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和相互激励学习的方式。
作为一个大三的学生,主要的需求是:个人的能力的提升、对专业领域不断深入的了解、学以致用结果有检验有反馈。简书的功能模式真的很贴心的可以让这些诉求得以实现。
从个人能力提升角度:
简书鼓励普通贡献者创造优质的干货内容,并且通过简书钻量化贡献;通过简书活动促进养成良好的每日记录、总结习惯。同时,我发现很多简书普通贡献者的文集里面都会有有“随笔”和“读书笔记”这共性的两类。随笔大多是对一些现象的思考或者自己参加什么活动看到什么现象的感悟;读书笔记里面的内容很多是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的。这里个人认为如果有更加方便的的编辑工具或者提供一些结构化思考问题的模板就更好了。
1.内容产出思维逻辑模板
随笔类似日记却不等同于日记,日记很多时候确实是意识流,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并且日记是私密的。写在简书上的东西更多的是理性思考分析后的产出,是自己成长的见证,也是他人进步的借鉴。因此,我认为这里最重要的是一个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逻辑和角度的引导。想法转化为表述,表述能够被理解这之间存在很多问题,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其实也是十分重要的干货可迁移能力了,对于普通贡献者的激励,如果从培养能力的角度出发,提供一些轻量化的教程,用户会更容易上手,并且坚持,持续得到正向反馈而激励创作欲望。要实现这个功能可能是通过关键词识别推荐其他贡献者的产出引导永固自主学习,或者是新手教程,或者是官方教程推文等等。
2.类似xmind思维导图和流程图制作功能
读书笔记、在线课程学习记录、作品整理等包含很多结构图和思维导图的可视化梳理产出,如果可以支持直接加入此类编辑工具,就可以免去在其他软件上做好图导出成图片再加入的麻烦,因为如果是读书或者系统化学习的话,每次整体框架都会有更新。
对专业领域不断深入的了解:
简书的“蛛网式”机制为自主找到圈子提供了很多方便,大赞!文章-作者-作者的文集、喜欢、关注(1圈)-2圈-3圈,横向上可以找到路径不断深入探索某一个领域,纵向上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成长以及在成长的阶段关注过的东西和新的体会。再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了解专业领域,学习干货甚至是自我驱动的各种方式,见证了从普通变成优秀的过程。这充分说明了简书产品对大学生成长和职业发展方面的助益。对于大学生,没有工作和项目经验,想要在面试的是时候脱颖而出,对于一个行业的跟踪,对于一个产品的了解以及自己的产出发表在简书平台上得到一定的阅读量和点赞数是很有加分优势的。历史痕迹具有真实性,内容本身可以表明作者对行业的关注了解的深度,随笔也可以直接看出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和学习能力。想的远一点,这是一种新的个人品牌建立方式,也是一种高效的招聘方式。
但是,有这样特征的一些用户活跃期可能只有两年(猜测也是从大二大三开始到本科毕业找到工作就戛然而止了),在两年期间产出了大量的读书笔记、随笔和分析报告还有BAT公司的面试经历,于是就停止了。也许是由于工作和商业的原因,他们都转移到公司内部平台发表内容产出了。个人认为这类用户对简书一定是有价值的,可能他们会通过简书平台来招募员工也说不定。那么站在平台的角度上,这样有价值的休眠用户如何为平台创造价值呢?他们分享的工作经验、招人标准一定是大学生群体最感兴趣的内容,如果简书想要做知识收费的话,这类刚需是付费意愿最强的。同时,体系化的课程也是自主搜索碎片化的知识所不足的,如果今后简书想搞类似网易云课堂这样的职业在线教育的话,这类用户会发挥很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