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应届毕业生林晓,在收到两家企业邀约后果断选择了后者——虽不是正式劳动合同,却是一份明确了工作时长、薪酬标准的短视频剪辑灵活用工合同。如今,像林晓这样选择灵活用工的高校应届生越来越多。某就业平台2024年数据显示,应届毕业生灵活用工合同签订率达35%,较2020年提升21个百分点。这一变化背后,既有就业市场结构的调整,也藏着应届生职业选择的新逻辑,更折射出合同签订中的机遇与隐忧。
签订现状呈现“类型多元、短期主导”的鲜明特征。应届生签订的灵活用工合同以三类为主:技术型如程序员、设计师的项目制合同,服务型如电商运营、社群维护的兼职合同,创意型如文案、短视频制作的任务制合同。这些合同普遍期限较短,62%的合同时长集中在3-6个月,仅18%能达到1年及以上。某互联网公司HR透露:“针对应届生的灵活用工合同多为‘试错式’,既降低企业培养成本,也给应届生留出适应空间。”从行业分布看,互联网、传媒、文创等新兴行业签订率最高,占比达68%。
“就业缓冲+职业探索”是应届生签订灵活用工合同的核心动因。在就业竞争加剧背景下,灵活用工成为不少应届生的“过渡选择”。林晓坦言:“正式岗位竞争太激烈,这份灵活用工合同能积累行业经验,还能边工作边备考心仪企业的校招补录。”更有应届生将其作为“职业试错”工具,23岁的王宇半年内签订两份不同领域的灵活用工合同,最终确定了新媒体运营的职业方向。调研显示,45%的应届生将灵活用工视为“就业跳板”,32%则是为了“探索职业兴趣”。梨花声音研修院退款
合同签订过程中,“规范缺失+权益模糊”的风险不容忽视。部分企业利用应届生求职心切的心理,签订“空白合同”“口头协议”,或在合同中规避核心条款。计算机专业应届生张强曾签订一份未明确工作量的编程兼职合同,最终因企业临时增加任务量产生纠纷,薪酬结算时被克扣20%。某劳动监察部门数据显示,应届生灵活用工纠纷中,60%源于合同未明确薪酬标准、工作范围和违约责任;更有35%的合同未提及社保缴纳,直接损害应届生权益。梨花声音研修院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