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天气格外凉爽,下午下班后,回到家,看到二宝被母亲哄睡着了。夏日天长,太阳尚未落山。我就对母亲说:“我骑车出去转转。”母亲点了点头,算是表示同意了。
母亲帮我把杯子装满了凉开水,我穿上防晒衣,戴上墨镜,收拾好所用装备,下楼骑车就出发了。从小区往南进入311国道,向东到达观堂镇路口,驶入去观堂镇的省道,经梅沟村,直达位于王皮溜镇普大庄村西北头的栾台遗址。
过了梅沟村,一路行在农田的小路上,浓浓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忽然有一种“骑行乡间路,悠然见田园”的感觉。绿色的玉米禾苗在昨夜雨水的滋润下,显得非常精神。它们在清风的吹拂下,摇头晃脑,仿佛在欢迎我的到来。偶尔看见附近村庄的五六个孩童在地头边拿着大扫把捉蜻蜓、玩游戏;有三四个老大爷在田地边坐在马扎上聊天;还有几个老大娘肩窝里裹着小麦节杆掐编子。此情此景,让我不禁感叹,现在的老百姓生活真悠闲啊。
我走到那几个老大爷跟前,给他们打了招呼。说,大爷,您都在这凉快呢?他们说,是哩。一位看起来70多岁的老大爷挺健谈,他告诉我说,现在玉米种上了,也没什么事,今年雨水又好,不闲着干啥呢?我说,现在是挺享福啊。他说,这真得感谢党的政策好啊,才有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我说,听您说话,应该是村干部吧。他说,我不是干部,是党员,以前是教师,现在退休10多年了。今年党的百年华诞时,我正好入党50年,还给发了一枚“在党50年勋章哩。”看得出,老大爷感到非常自豪与光荣。
下了普大庄的柏油路,还有一段宽约1米的简易小路。由于昨天刚下过雨,还有点湿,但泥泞并不多,并不影响骑行。穿过村庄,进入庄稼地,栾台全景已呈现在眼前。庄稼地里还有趁着凉快拔草的老农,小路上还有带着孩子悠闲散步的村民。
到栾台时,已是晚上七点了,夕阳已现,太阳即将落山。我支好车子,先拍了张栾台的全景照片,而后就走向栾台。台子平均高度在5米以上,南面铺了一个斜坡,方便游客上下,坡度大约60度,宽约3米,中间是平滑坡,两边是阶梯形坡,我数了数,两边各有70个阶梯,阶梯的高度大约10厘米,因为到这里来进香的大都是老年人,故而这样设计吧。
阶梯的东面有个石碑,上面写着栾台遗址四个大字。西面靠近台子的地方有个简易棚,当时有五六个人在打牌,我本想过去请教一下他们,了解一下栾台的情况,但见天色已晚,怕打扰他们,就没有过去。独自一人来到了栾台上面。
台子上有几条砖头铺成的小路,正对着大门的北面有一个正殿,上面没有匾额,不知是什么殿;正殿的东西两面各有一个殿,比正殿小点,上面都有匾额。东面的殿是太阳殿,西面的殿是太阴殿。三个殿的门都锁着,里面到底有什么,不得而知。正殿的南面有个鼎,用来游客进香的。当地人经常到那里进香,外地的人也有来进香的。栾台的四周树木茂盛,没有围墙。
多年前,周边村民不时来此取土,栾台的面积也在不断变小。后来,当地部门加强了对栾台的保护,才避免了此事继续发生。据80多岁的村民普长建老人说,从他记事时起,栾台就经历过多次劫难。据他回忆,解放前栾台占地有10多亩,约1万多平方米,四周是水波连连的河流。栾台周围矗立着一道高高的古城墙,四角建有4个炮楼,古色古香,戒备森严。台上还建有100多间房屋,其中最显眼的是前大殿、后大殿和阁楼。大殿内供奉有多尊神像,神像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台上还设立有许多石碑,栽植有好多松柏,显得郁郁葱葱,走上台子,让人感觉一派庄严肃穆景象。
后来,国民党在台上设立区政府,并在上面办公。之后,又在上面开设私塾,供当地一些地主、富户的子女上学。直到解放后,栾台才得以安宁。
据考古学家调查考证,栾台是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整个商代直至周代战国早期的文化遗存和文化堆积,是一座古文化遗址,人们从大汶口晚期到战国初期,一直在这里生活。据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鹿邑县东关的栾台路就是以此命的名。
关于栾台,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商代古栾国的首领栾相王,爱民如子,受万民景仰。但在位期间,灾害频至、民不聊生,他就开仓放粮,救百姓于水火,却被权奸诬陷,于当年四月八日被杀。当地群众为感谢他的救命之恩,怀念他的功德,就在栾台旁建寺祷祝,称栾相寺,这就是栾台遗址。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前来祭拜的群众如云,逐渐形成了大型春会。
为了减少会期踏坏麦子,20世纪20年代,经当地两名权威人士倡议,将每年四月八日的会期改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直至延续至今。
如今,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这天,方圆几里乃至几十里的群众和生意人都会早早来到普大庄赶大型春会,春会会期5天,每月的初三、六、九也有集会。会上商贾云集,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与此同时,由群众自发组织的大型古装戏在村庄黄金地段好戏连台,观者如云。赶春会者更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附近一些群众和信众就会趁此机会到栾台烧香、祭拜,他们一边虔诚地点上香火,祭拜栾相王,一边祈福纳祥,祝愿全家老少幸福安康。
我查阅了有关栾台的一些资料,是这样记载的:栾台是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遗址,面积7 000平方米。以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另有少量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存。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与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对栾台遗址进行了调查。栾台遗址古代遗存丰富,地层堆积颇厚,一般在7米以上,个别地方达8米多。1987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进行发掘,揭露面积460平方米。考古人员将遗存分为六期:第一期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遗迹。仅见有灰坑,遗物有石斧、骨器、蚌刀和鼎、鬻、盂、壶、罐、高柄杯等陶器;第二期为龙山文化遗迹。有连间式地面房址、水井和灰坑,遗物有铜块、石器、骨器、角器、蚌器和鼎、鬻、颇、盆、豆、罐、壶、高柄杯、豆、器盖、刻槽器等陶器;第三期为岳石文化遗迹。有房址和灰坑,遗物有半月形穿孔石、骨器、蚌器和觑、罐、盆、豆、碗等陶器;第四期为商文化遗迹。仅见有灰坑,遗物有铜刀、铜镞、石器、骨笄、骨锥和鬲、厂、罐、盆、簋、豆等遗物;第五期为西周遗迹。仅有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棺墓,陶器基本组合为鬲、罐、簋、豆;第六期为东周遗存。仅在北部发现有罐、盆、豆、碗、筒瓦等陶器。栾台遗址的文化遗存从大汶口文化晚期到战国初期基本连续无间断,为豫东地区先秦时期诸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奠定了基础,为了解豫东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联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参观回来的路上,我意外遇到了在王皮镇政府上班的老同学普毛毛。他告诉我,鉴于栾台遗址的重要性,2007年2月以来,镇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了对栾台遗址的保护力度,成立了栾台管理委员会,指定了专人进行具体负责。同时,镇、村两级组织发动当地群众募捐,所收捐款全部用于栾台建设。2007年4月,在栾台管理委员会的牵头组织下,群众在栾台上面特意恢复建设了3间大殿,并在大殿内设置了神像,配套建设了一些附属设施,同时在台上栽植了一些松柏。
虽然现在的栾台跟过去的盛况不能相比,但如今政府和群众对栾台的自发保护,让栾台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容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栾台遗址会建设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