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高中的时候每周有阅览课,还没到上课时间,阅览室前就挤满了同学。因为大家都急着去抢那几本图片最多的书看。语文老师常常没好气地批评我们:“光看图片不看字,这么偷懒,阅读还有什么意义呢?”现在看来,这个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这是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
互联网内容产品的进化过程是逐步碎片化的:最初在BBS上,一篇文章大概需要三四千字,后来在Blog上,一篇文章大概需要一千字左右,现在Twitter上一条内容140字。我们进入了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
移动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的内容产品都基于手机,各种碎片化阅读开始大行其道。我们无论是在电梯、在餐馆、在公交站、还是在地铁站,抽出5到10分钟的时间掏出手机看看,这就是阅读了。阅读本来是一个连续的行为,但是现在,大部分的人们只能抽出这么多时间阅读。
我们都喜欢阅读新鲜奇特又浅显直白的图片,如果再配上一个新奇夺人眼球的标题那就更好了。这样的图片有问题吗?没有问题,图片确实更加直观,能蕴含更大量的信息量,满足人们希望有效率阅读的需求。那么这样的阅读方式真的好吗?
不好。
过度依赖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阅读障碍”
天天碎片化阅读,人们开始习惯了每天“阅读只瞟一眼”,不超过140个字的段子,不超过5分钟的视频,任何内容超过这个限度就会觉得厌烦。假如一句话里有个英语单词人们不认识,或是这句话带有某种隐喻,抱歉,一瞟而过,绝不多想。
这难道不是一种阅读障碍吗?
这种阅读障碍并不是说你没办法读长篇的文章了,而是说你对这个世界的期待不一样了。有人会说,明明一句话就能说清楚,为什么非要写那么一大长段?是的,把一篇文章浓缩在两句话里,直接给出一个结论更节省阅读时间。但是,如果所有的内容都只是一个个斩钉截铁的结论,那你还用得着思考吗?如果阅读不再需要思考,这难道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吗?
所以,结论并不重要,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段文字,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这个时代要求每一个人都要跟上快节奏,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快,无论是完整地阅读一本书还是安静地喝一杯茶,都变成了很奢侈的事情。各种碎片化的阅读在填补阅读的缝隙时间,又还有多少人记得:上次完整读完一本书是什么时候的事儿了?
那么,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们该怎样读书呢?
不要找人开书单,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去读
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听到这样请求:“请开列一份书单吧!”其实大多数索要书单的人,真正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应该读什么书好。”书单推荐实际上是一个逻辑筛选书籍的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假如拿到书单的人,并不适合别人的这套逻辑,那么花钱买了这些书,可能读了没什么收获,可能不会读完,浪费金钱也浪费时间。
假如真的不知道读什么该怎么办?这里有个方法,你可以试试。
先找一本人人都看过的,你自己看过也很喜欢的书出来,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不用看太细,只是回忆一下情节。然后合上书,回想一下,你最喜欢哪个部分?对哪一部分最意犹未尽?那就再去找跟这部分类似的内容来看。
比如你最喜欢《射雕英雄传》里的打斗情节,那么你可以从这里出发,找金庸的其他武侠小说来看,甚至把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的武侠都看一遍。不用觉得丢人,不用觉得自己年纪不小了还看武侠,档次太低。重点在于,你真的是喜欢看,看完之后很高兴。
在喜欢看的书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谱系
很多人读书,因为没有体系,会盲目读大量二三流的书,或总是跟风读最新最热的排行榜书,这些书并不是不能读,但你首先要去认识哪些是在你喜欢领域中的最好的书。最后,你是要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谱系,好比记忆树一样,你抓住主干以后,就不太会迷路。
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到你看不懂的概念,那么你可以去查找一下它们的来源,你甚至可以试着去了解整个武侠小说时代的发展史,并按照时间顺序,找出每个时代最著名的几本,这样顺流之下,再选择你喜欢的时代,你喜欢的作家,一路读下去。这样,你难道不就找到了通往书海的一条小路吗?
不找人开书单,是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都不同,对书籍的喜好也完全不同。你明明不喜欢一类书,硬要去读也是很勉强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书籍和书籍之间是存在着“超链接”的,可以让你从一个点跳到另一个点上面,不愁没有书读。
每天坚持抽20分钟时间读会儿书
有人说:读书习惯的养成跟抽烟上瘾差不多,刚开始觉得没什么意思,很苦涩,后来欲罢不能,离不开。由此可见,读书应该像每一件日常小事一样,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中,这并不是一件累人的事情。
只要我们每天抽20分钟时间,读上两三页书,一年下来能读1000多页,差不多也有两三本了。不必刻意追求数量,将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完更重要。否则,你读了一百本书,但每本书只读了前三页,依然是一无所获。
读书别图快,理解和感悟比速度重要
当某个人说自己一下午看完了一本书的时候,肯定有不少人表示羡慕,觉得他非常厉害,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市场上有许多介绍如何速度的书籍,网络上也有各种介绍阅读技巧的文章,很多人阅读这些,希望能够提高阅读速度。
关于阅读速度这个问题,小编想说的是: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阅读速度来证明。阅读一本书的速度并非指阅读能力,而是指这本书的阅读流畅度,这跟书的厚薄没有任何关系,有的书很薄但读起来很慢,有的书很厚但不妨碍你一口气读完。所以,一本书一下午看完了,说明这本书读起来更加流畅。每个人的阅读节奏不同,重要的是读完一本书,能给人带来些什么。
碎片化阅读时代,对于速度和效率的狂迷,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流行病。我们说读书,其实说的是理解和感悟,这两者能快起来吗?不能,因为需要时间的沉淀。无论是一下午读完一本书还是一个月读完一本书,假如能在10年内透彻理解这本书的含义,那么,也可以说:你读书可真快啊!
不要神化读书,读书是为了让自己开心
我们不要把读书当做是生活中最高尚的事情,读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自己开心。读书能提升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增加技能,帮助我们了解最新的发现,让视野更开阔。但一个人若没有兴趣的话,是不可能主动读书的。
阅读是加深对世界了解的最有效的途径,和一流的思想碰撞,才能激出火花,点亮自己的生活。
人生苦短,我们都多读点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