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大事就是,弘忍要选继承人了!
【经文】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喻利根者)。’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余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专制时代下,无论是江湖还是庙堂,继承人的选择都是件大事。围绕掌教或皇位的争夺,勾心斗角,不择手段,甚至血雨腥风。这样的故事,武侠史或庙堂史里已经看得太多了。佛门难道也有这样的事发生吗?从弘忍前前后后几次神秘的表现来看,似乎真有可能。
于是弘忍想招。他的招就是,考试。
只有一道题目的考试,还是开卷考。谁考第一,谁就继承我的衣钵。公开、公平、公正,合理、合情、合法,直接、方便、明了。且住,真有这么简单吗?
这考题还真不简单。考什么?写诗。这种佛教里的诗称作偈,又叫作颂,用来阐明佛理或者作偈者对佛学义理的理解和感悟。偈有固定的音节,或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形式上像诗,但不必遵循诗的格律。记得早年我读到的第一首偈语是在鲁迅的文章中,引用了《说岳全传》里一位高僧的偈语“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看起来有点打油诗的味道。所以写偈不难,但是要观照本心智慧,体悟自性的无上般若,写出的偈能够深阐佛理,表明大义,还要得到弘忍大师的认可,那就太难了!而且弘忍一点也不遵守关键岗位不相容原则,不仅出题,而且当考官,还要判卷,大权独揽,谁考第一还不是我一句话?谁又能知道弘忍在想什么呢?
在批评了众多门徒整天只知烧香拜佛、持戒修善,不过是为了求得福报却不求跳出生死轮回、脱离苦海之后,弘忍下发了考题。虽未限定交卷时间,却要求越快越好。别多想了,思考是没用的。真正认识了真如佛性的,当下就能够顿见。这样的人,能够迅疾妙解生慧,即使是在战场上抡刀厮杀的紧急时刻,也是能够做到的。
还真是挺难。不过有菩萨心肠的弘忍在下发试题的时候,几乎已经把答案告诉了大家。你看,要“般若之性”,要“言下须见”,佛性常有的佛性论和顿悟成佛的解脱论不都有了吗?领悟到了这些,第六代继承人的位置就是你的了!
但是,一个巨大的阴影横亘在他们心里,那就是目前寺里的神秀上座,教授弟子佛法的教授师,地位仅次于弘忍。能超越他吗?弘忍会不会是装模作样,搞个形式,借此让神秀继承衣钵呢?于是,“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这样的话就渐渐传开了。神秀众望所归,余皆碌碌,还有谁会傻不啦叽的交卷应试?日后神秀继位,众人表忠心还来不及,又怎会在这个时候争位呢?唉,江湖、佛门、庙堂,政治生态原来都一样。于是,这场选拨继承人的考试几乎成了神秀一个人的。
神秀不是寻常人物。据史载,神秀少时聪慧,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一不阅,儒道两家尽得于心。隋朝末年的时候出家,由儒入佛,精研佛理,经、律、论,乃至说通训诂,无不通晓,实在是一个大学者。五十岁的时候碰到弘忍大师,便为其心神恬静自在的坐禅功夫所折服,于是拜入门下,学习弘忍的禅法。每天打柴挑水,磨炼心性,殷勤服侍弘忍达六年之久,深为弘忍所器重。神秀无论佛理品行,东山寺除弘忍大师外,无人能出其右。弘忍曾说:“我的禅修之法,都在神秀那里呀。”又曾对神秀说:“我教过的弟子很多,但对佛法的领悟贯通,没人能比得上你。”隐隐已有把神秀引为接班人之意。但是,弘忍为什么要出这道考题呢?
【经文】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神秀当然明白,这场考试就是冲着他来的。别人可以不交卷,他不能不交。但是,老师为什么要出这道考题呢?是认为我对佛法的修为还不够圆融完满因而通过考题来检验吗?如果我不交卷,老师怎么知道我佛学修为的深浅?但是,老师把佛法与衣钵捆绑销售,我若是为了求法而交卷,这初衷是好的;但若我是为谋得衣钵从而得到祖师的地位,那就是贪心恶念了。如果是这样,那我和那些处心积虑谋取传法衣钵和祖师地位的凡夫俗子有什么区别?真的是太难了!
晕,做的是同一件事,动机有那么重要吗?
答案是:有。同样,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比如《论语》中记载的那个著名的“子证其父攘羊”的故事。有人告发他的父亲偷羊,孔子反对这种做法,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才是正确的呢!父子相互隐瞒错误才是对的,没听错吧?没错,儒家就是这么认为的。只要动机纯正,比如本着父慈子孝的伦理精神,违法的事情是可以做的。但是如果动机不纯,合法的事情都不能做。在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里,这个人被主审官员认为告发父亲偷羊只是为了求得名利,咔嚓一声掉了脑袋。
自汉儒以来,秉着以上精神,甚至定出了“原心定罪”的判案原则。就在此时的唐朝,就有好几起这样的案件。而这样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虽然《坛经》是佛教典籍吧,但是佛教一传入中国,你懂得。神秀虽然是和尚吧,亦不能逃脱它的影响。所以求法还是觅祖,这动机很重要,基本上就是善恶的分水岭了。
但是,动机本不可测,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以动机来推断善恶,靠谱吗?比如,除了神秀自己,谁能知道神秀是怎么想的?除非神秀亲口说出来,那也得以他个人的诚实品质为保证,其实还是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但是,以上所有神秀的心理活动都是惠能亲口所述,奇了怪了,难道惠能真有神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