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开始自主学习——体验中选择
今天一上课,我说:“假如周老师迟到五分钟,你们会干什么?好,老师隐身五分钟。”
五分钟后,分享自己都干了什么:
小夏:我们开始讨论,都读懂了什么。
小涵:我们每个人开始读今天教的课文,快速读完,马上交流。
小马:我们每个人自己轻轻读,不懂的地方查一下词语手册,就是一个人不断读。
究竟那种行为更合适?大部分同学都选择2,理所当然认为快读完再交流会更好。我强调:周老师隐身五分钟,这五分钟光朗读需要2分钟,那么,交流三分钟,找得到特别需要交流的内容吗?交流可以深入吗?孩子们默然。
在现实交流中,五分钟里,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最合适的?后来我们发现,事实是根据三年级孩子的状态,自己读,再思考找问题才是最合适的学习状态。
如果周老师隐身十分钟呢?孩子们就说可以开始交流。那交流什么?是我读懂了什么?还是我询问学伴还有什么不太明白?
赫然发现,读懂的内容对别人的吸引力远不如跟他人交流他不明白的内容有兴趣。
通过这样的尝试,发现有时候说理,定规矩,不如慢下来,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协同。现在的慢,可以促进将来的快。
二、议题交流后的全班分享——word阅读模式尝试
今天交流的课文是《掌声》。基础性议题:看到“几个”英子?原来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你分别认识到这是( )的英子,我从哪些关键词句中发现?
学生根据本小组的交流,谈了自己的看法,一开始抓住第一自然段,从“默默”等词语上直观解读。后来,渐入佳境,学生开始联系自己的生活现实与英子比较理解。慢慢地,开始关注到上下文英子的变化理解,最后竟然读出了掌声背后英子的心情变化。
我就坐在电脑前记录孩子们的发言,发现铃声响了,孩子们都没有下课的想法,很多原本开小差,不太愿意听别人发言,喜欢自我表现的孩子,眼睛都被这个word大书吸引,听,不再停留于耳朵,眼睛,身体全方位被吸引。有的孩子开始速记他人的发言。
基础性议题感受丰富后,面对挑战性议题:是什么力量促进了英子的改变?学生迎刃而解。有的说,是同伴给她的鼓励的掌声,给了她力量。还有的说,是英子自己,打败了已经心里那个自卑,所以学会了勇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就像那只嫌弃自己腿难看的小鹿一样,开始对自己的缺点不在意了。
下课后,一个平时不太愿意倾听的孩子,走到这本“大书”前,仔细研究后跟我说:“周老师,我都佩服我们自己。竟然有17处发现。”
看来,我们的回答,我们的思维呈现,用上一定的支架,把大家的思维集中起来,就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散。也能让倾听方式从眼睛走向整个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