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奇遇上了一件头痛的事情,就是小不点上学回来,老师还总是让家长帮助辅导作业。三奇虽然说当年念书的时候学习成绩还是挺不错的,可他就搞不懂了,怎么现在连刚刚上学的小孩的作业都教不了了。
比如今天一道填空题。
“大阳公公出来了,小朋友们感到()。”
小不点问三奇为什么他填“很开心,因为是晴天。”老师给他打了个大大的×。
三奇填进去念了念,说他感觉挺通顺也很有情理啊。
可是小不点却告诉他,说老师说了,应该填标准答案“热”。
三奇听小不点这么说就十分感慨了,他知道小孩子比起大人来说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更加具有想象力和创作力。他自己在对小不点的教育中因为特别看重这一点就每次善待小不点的“童言无忌”。
比如像太阳明明是在白天看到会发光发热的,可是小不点却说,在晚上看不到太阳,所以太阳不一定总是亮亮的,发光发热的。在晚上就像一个黑色的气球了。
那么,这种追求标准答案下的教育模式,就很大程度上充当扼杀孩子想象力的角色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诗人啊,干嘛不给孩子们创作想象的空间呢。又不是非要理性的知识,真是应试啊。
三奇虽然不是一个教育家,可他对当今的教育问题却是很有看法的。他觉得教育实在是不够人性化。太过于功利主义。这样下去,很为以后的孩子们担忧。因为功利性会导致孩子们不能正常态的成长,即便将来长大了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这种成功很大程度上会趋向于平庸。
而现在很多和小不点同龄的孩子,才多大呀。就开始被老师家长建议着上这个兴趣班,学那个的,孩子的童年哪去了呢?
这个有点像人类社会中,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的东西,小学的孩子学习初中的东西,初中的孩子学习高中的东西,以此类推。
好像每个阶段都没有每个阶段自身的价值一样。学习难道不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很多孩子小小年纪,眼里就有了很多本不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世故老成,学习对于他们而言,就像任务一样。似乎从记事起,就有了可以把自己的人生一眼望到底的沧桑之感。
日益的标准化只会使得孩子们丧失对于他们这个年龄最宝贵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对于孩子来说实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听说人类世界中有一个伟人爱因斯坦说过:“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全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三奇觉着,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实在不好。
而作为父母来说,也是责任重大的。应该要保护好一颗相信童话的童心,什么年纪就实现什么年龄阶段的价值。而据说曾经相信童话的孩子,即便到了将来不相信童话的年纪,也能保留着一份最原始的善良和纯真。
但三奇看过一个孩子写过一首名字叫《天真》的现代诗,让他产生了一点不同的看法。
《天真》
我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们说我孤傲清高
我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们说我异类怪胎
我们活在两个不同的平行空间
别人稍稍把他们那个世界的恩赐给予我一点
我便感动的痛哭流涕
我便把他们视为朋友
我便以为全天下都带着温柔的光芒
他们觉得我心有城府
他们觉得我虚伪仁慈
我便把真实的自己展现在他们面前
他们说我连纯粹的善良也可以粉饰
我以为
只是因为把他们当朋友
所以我可以把最好的
最坏的
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
没想到
惹来的是更多的责难非议
暗中厌恶
我没有想要打扰谁的世界
因为我觉得
至少不会惹人讨厌
我不想去学习那些我不明白的套路
因为我的信仰
只有坦诚
可是
别人会害怕的
会觉得我不过是一个无知的傻瓜
长的不漂亮还假装那么拽
我不再奢望有人可以懂我
我不再渴求那些所谓的知己
我做错了什么
也没有人会告诉我
从今往后
我将彻底锁上我的心门
再也不要
为任何人打开
我不想
再给任何人
伤害我的权利
我们活在两个不同的平行世界里
我的朋友只有我自己
所以
再见
三奇从这首诗中读出这个孩子坚持自己的“天真”原则行事,可他似乎并不能在这个社会上很受欢迎。因为他身边的大多数人是与他站在相反的对立面的。他受到的是更多的不理解,但他只想做自己。又同时因为人于浮世,所以这个孩子也试过融入他身边人的圈子,但发现是完全的格格不入。
难道这就是在生活中有些思想,但在待人接物方面就十分愚笨的表现吗?
太多的功利至上已经让听从心的声音的人感觉很多时候被孤立了,这个还是我们所期待的对孩子的教育吗?
虽然说每个人的思想价值观不同,但不可能完全做到没有交集,所以不可能总是相安无事,而主动权很少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三奇又看了这个孩子作的其他两首诗:
《出走的灵魂》
我没有完整的笔记
我只有只零破碎的言语
我没有阳光的雨露
我只有暴雨过后的清寒
我没有安分的规矩
我只有矛盾煎熬的信仰
我没有集中的思想
我只有飘渺出走的灵魂
《不解》
谁都没有错
只是
价值观不同罢了
何必强求
三奇默默叹了一口气,只好在心里对这个孩子说:懂你的人确实很少,但还是希望你好好做自己。不要为了迎合谁而破坏自己的原则。愿你,成为你自己世界里的一股清流吧。
三奇对小不点,他说,只要孩子过得快乐就行。他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较,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给他们父母的天使,各有千秋,各有特色。不应该拿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的。
他们所要做的,应该是帮助孩子们找到自己身上独特的优点去发扬,这才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导师的任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