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六五的身高,驼背的肩膀,嘴里常叼着一根香烟,瘦弱的背影常常浮现在我脑海里……没错,这就是我的父亲。
从我记事起,父亲在我印象中总是一副严肃的模样,别人家的孩子总能和父亲打成一片,唯独我不行,父亲和我好像隔了一层什么。身为男孩子的我,虽然出生在传统的重男轻女家庭,但好像父亲从小对我很严厉,只在乎我学习成绩,从没关心过我其它方面。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好好读书,将来不用像我一样辛苦”。那时年少的我,哪里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只懂得违背父亲去叛逆。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违反纪律,父亲被叫到学校,发现我要被记过处分,父亲匆忙地向老师领导求情。现在想来,感慨当时的不懂事,让父亲如此难堪。但由于当时年龄小吧,并没有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有人说“孝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我却说“孝顺”是一件伴随终生的事,中国人历来把“百善孝为先”作为口号,可是又有多少人把它当作形式主义呢?真正能够理解父亲的人少之又少,当然包括我。
但近年来随着年龄的成长,我好像有些理解父亲了,他其实一直都守护着子女的成长。记得我刚考上大学时,父亲是极其不愿让我自己一个人去的,他坚决放下手中的工作,开了辆货车送我到学校门口,我当时是很不情愿让他送去的,因为自尊心特别好强,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开小车送去的,父亲竟然开辆货车送我,感觉很丢脸。车开到门口,父亲帮我住了册,放好行李,才依依不舍地走。同宿舍的同学都说:“真羡慕你啊,老爸还送你到宿舍,我老爸可没送过我”。顿时间,听到这句暖暖的话,脑海中好像浮现一副朱自清的《背影》画面:父亲蹒跚地走到铁路边,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我第一次开始理解父亲。
那时身为大学生的我,从来没怎么帮过父亲做工,有次暑假我头一回经历了他所说的辛苦。那年父亲在家乡做生意失败而走到大城市里奔波,我也有幸暑假来到父亲身边。他在大城市里帮别人做着活动策划的工作,我有空也出去帮他的忙,那时从没有过社会阅历的我头一回见识了在社会生存的不容易,爸妈住在一个八十平方不到的小房间里,因为我和姐姐的加入,父亲不得不增加两个床位,说白了,就是一家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没有空调,天热得很难受。出去工作时还要到处看人脸色,别人叫做什么父亲就要按要求做好,年轻气盛的我差点就得罪了父亲工作上的朋友,还好有父亲在身边照顾。也许这是我第二次离父亲最近,也是第二次理解父亲。在学校,他从来都是按时打钱给我,从没跟我说过他工作上的困难,不过跟我说了也听不懂,现在我好像有些懂了,毕竟经历是最好的老师。
第三次理解父亲是他的脚有问题时,那时是因为我和姐姐、妹妹都要上学,所以父亲要承担很多人的生活费。他的脚痛时,经常要半夜起来锤脚,我和姐姐都极力劝其去做个检查。然而,他的回答让我们惭愧:“我没有多少钱,你们还要生活费”。其实我们都知道,只要从我们的生活费里挤点出来,这点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但他还是选择了拒绝,而他那时买给我的新衣服并不便宜。
有人说“孝顺”就是给父亲最好的物质生活,我说不是,我觉得用一生时间去理解父亲就已经是最好的“孝顺”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