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家中网络电视的问题,今年的春晚看得时断时续。只记得一会快手,一会儿抖音,一会儿拼多多,还弄个百度APP来抢红包,真的没有劲!
第二天上午用电脑查看了部分节目,回看比直播痛快多了,想看的可以多看一遍,不想看的直接忽略。其中开心麻花的小品《占位子》还有点意思,说的是在开学第一天,几个家长到教室抢占位子的故事。
现在的孩子上学,家长心中的“位子”观念很强烈。上学的城市要一线的,不是省城,至少也是地级市。房子要买学区房,最好是重点学校的旁边,能对着正门最好。班级要上重点班火箭班,最不行也得上个实验班。然后就是教室里的位子。
一间教室,有前面就会有后面,有中间就会有两边。有人把靠在前面中间的那几个位置,美其名曰称之为“C位”。
叫郝建的沈腾一出场,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孩子现在在班里的位置,就决定了将来在社会上的位置。开场点题,这也是家有学生的父母心中或多或少的心声。
然后,郝建表明了自己来学校的目的:一定要把班里的C位,替儿子拿下。孩子的位子,是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挺身而出通过艰苦卓绝地斗争抢来的,有的还要带着链子锁提前锁上。
然而,郝贵同学的父亲郝建还是来晚了,因为当他推开教室的门时,看到四位家长为了争抢C位正在叠罗汉。尤其是那位女家长马丽站在桌子上,双手薅住两位男家长的头发,这场景是许多上小学的学生家长非常熟悉的。
郝建一看这阵势,改强攻为智取。于是就忽悠叠罗汉的几位:什么是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然后就根据他在房产中介的经验,把教室中的位子进行了分类定性:前两排是学霸区,这一区离黑板近,离老师也近,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中间靠后是休闲娱乐区,那些有颜值但成绩不好的聚集其中;最后一排是养老区,天高皇帝远,睡觉叙话看小说;还有靠墙的最后角,被叫做隔离区。
郝建先搞定齐齐的父亲齐刘海,然后忽悠艾迪生的父亲艾迪,进而说服给二胎弟弟抢位子的哥哥,其次劝说马丽的女儿到休闲娱乐区,长大了进娱乐圈,当大明星。最后成功把C位留给自己的儿子,理由是孩子有多动症,克老师,他一天到晚上下哪都动,就是脑子不动,让C位给他一些压力。
郝建接着说出每一位家长的心声:谁家容易啊!谁不想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呀!
然而老师的一个电话,彻底把郝建打醒悟了:走错班级了!
马丽嘲笑郝建这个爹怎么当的!孩子在哪个班都不知道,这是二年级一班!
郝建的回答更是荒唐透顶:孩子是一班我知道,不知道的是他已经上三年级了!
最后郝建彻底明白:孩子几年级了都不知道,还在那抢座。把什么都给孩子抢到最好的,孩子就好了?孩子的教育,不能光指望学校和老师,家长的陪伴也很重要!现在想想,劲都使歪了,座不抢了,早点回家陪孩子。
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每一个家庭绕不过去的问题。然而,孩子的教育一直成为每一个家庭最大的问题。郝建说孩子的教育,不能光指望学校和老师,家长的陪伴很重要,只说对了一半,陪伴只是家庭教育的前提,有了陪伴才有可能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连陪伴都没有的话,家庭教育只能流于形式,哄哄自己罢了。
许多的岗位在上岗前需要岗前培训,甚至拿到相应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否则是对岗位的不负责任。而结婚生子却是只拿了结婚证和生孕证,没有任何岗前培训的一个职业,只要是一男一女,就能轻松入职,很多的一代代人就是这样延续下来。
和我们的教育一样,大多数只教不育,或者重教轻育。有孩子的家庭大抵有这样几类,一是生而不养的。这多发生在农村外出打工的家中,孩子一出生,就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生是他们的事,养是上一辈的事,称为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轨迹很像打工的父辈,混到初中毕业,无心学业,然后外出打工,生儿育女,继续产生留守儿童。
另一类是生而放养的。孩子虽然和他们一道生活,吃穿冷暖照顾之后,孩子的做人学习一概不问,每天总是工作忙加班忙应酬忙,孩子上几年级在哪班他从不过问,孩子那个年龄阶段有什么情况也无从知晓,一切听之任之,有陪伴之名无陪伴之实,顶多算同一屋檐下的共同生活。
再有一类是生而圈养的。孩子出生后,在他们的眼里就是完成自己未竟的理想和梦想的,从幼儿园开始,一切围着分数转,一切向着成绩看,在他们眼里,万般皆下品惟有分数高,为了学区房,为了火箭班,为了C位,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成绩。只见分数不见人,只见成绩不见成人。
最后一类是生而育之的。真正做到生育二字。给孩子一个个体,谓之生;生下之后,精心教育,谓之再生。孩子的教育实际上就是给他第二次生命,这不仅仅需要父母的陪伴,更需要父母正确的教育观,把孩子教育的C位摆在正确的位子上。
一个人的人格、能力和健康等因素来源于家庭教育,来源于母亲的教育、父亲的教育,来源于幼年的教育和人格的培养,而不是来源于知识的培养。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借口,孩子的某某学科他又不会也不懂,没法教育。所以只能想方设法给孩子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优厚条件,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就成为可能。实际上,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父母通过陪伴呵护与言传身教,给孩子人格上的塑造,习惯的养成,态度的树立,以及品质的熏陶和行为的潜移默化。这才是孩子教育的正确C位!
而这种教育不仅仅是终身的,也是可以延续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