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爸、咱妈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咱爸、咱妈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天上午,咱睡眠心理中心一位而立之年女性来访者如斯说(经整理归纳):

每次我一吐槽我妈,就会出现很多类似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的评论。

我们可以简单举个例子:

家里如果有垃圾要丢,正常人的沟通方式是这样的:明确告诉某个人,并发出指令“你出门时顺手把垃圾丢一下”,那个人接到指令后,出门时顺手把垃圾丢了。

Ok,问题解决了。

以我妈为例,这事儿我妈可不会这么解决,她见垃圾袋满了,就自己去丢。

丢完了回来,满腹怨念,开始抱怨:我就是伺候你们的老妈子是吧?大部分家务都我做了,丢个垃圾还要指着我。你们是想要累死我是吗?这么多年来,你们谁体谅过我的辛苦?我刚结婚那会儿balabalabala(全是控诉我爸的话,念叨了三十年也不嫌腻)……

如果家里有人主动把垃圾丢了,她依旧是抱怨:丢了垃圾之后,也不知道把垃圾袋套上一下吗?这么点小事还要等着我是不是?

如果有人主动把垃圾丢了并且把垃圾袋也套好了,她还是不满意:垃圾丢了就完了吗?你们每个人都滚回自己房间去,看看你们每个人的床铺。早上起床连被子都不叠……除了折磨我,你们这辈子有什么别的本事?

家里若有人嘀咕:自己的房间自己负责打扫,你就不用管了。

我妈立马会回答:怎么不管?我看不惯!被子乱了,我看着就难受,戳着我眼睛知道吗?你们每一个人都是见不得我闲着是不是?我每天都这么累了,为什么你们还要给我添堵?!

看到了吧?你永远无法让她满意。而我最困惑的一件事是:我妈每天都在说自己已经很劳累了,但为何还有那么大的力气怼天怼地怼空气呢?

而这些怨怼,外人是永远没机会听见的,包括女婿和儿媳妇。

我妈极力在外人面前佯装成人畜无害的天使,她以为自己这样做,能赢得中国好婆婆、中国好妈妈、中国好邻居、中国好人的荣誉称号,但不管是我还是别人,看到她的种种表现,只觉得她活得特幼稚、特拧巴。

她一生只想活在自己构建的精神幻觉之中,拒绝袒露自我的真实需求,拒绝去触摸真实的世界,拒绝与她人产生真实的链接,一辈子被情绪困扰,一生无法自处。

她对外界,似乎永远只能给出负面评价。

有天,我妈跟我女儿视频通话了几分钟,我女儿向她展示了自己的玩具和宠物,但我妈全程一直这么说话:

“你的头发扎得难看死了!谁帮你扎的?怎么这么难看?!”

“这套衣服谁买的?这种打扮好难看啊!”

“你又跑去找某某小朋友玩了是不是?你这样玩下去还怎么读书?你将来想变成找不到工作的文盲吗?”

“你妈妈又只顾赚钱不管你了是不是?我的宝宝没人管,好可怜哦。”

“谁让你养仓鼠的?仓鼠又脏又臭还会传染细菌给你,你知道吗?”

“还养金鱼?人都顾不过来,还管鱼?”

“你爸爸又给你买了什么新玩具?你就知道瞎花你爸爸的钱。都上小学了,还只知道玩啊?你说你这样下去将来怎么办?”

“外公做的饭菜,是不是很脏?你吃得下去吗?”

“你想我么?恐怕不想吧?某某小朋友才是你最想念的人,你是不是都把外婆给忘记了?”

我妈这辈子真的很不容易,我也会有一想起她的不容易就很心软的时刻,但是,每次一遇到这种小细节,我的心肠就又硬了起来。

她似乎总有办法让你无法好好心疼她,特别是在她说过“是不是我死了,你们就开心了”的时候。

这样一款长辈,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

四五十年代出生的长辈,似乎都很固执,甚至是冥顽不灵。他们特别容易把简单事情复杂化,以抱怨指责替代关心,而且,听不进去任何人劝解。

我老说我妈“油盐不进”,就是因为她确实有些冥顽不灵,一生只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上初中的时候,我记得某回我妈在田间地头跟人吵架了,对方骂了她一句“山啰啰”(反正就是歧视性的话,意为“土包子”之类的),她气得不行,又没有当场还击。

回到家里,她实在气不过,开启咒骂模式,骂跟她吵架的人,最后又毫无悬念地骂到我爸,说我爸没本事赚来钱,才导致她在村里被欺负(这都哪儿跟哪儿)。

我就劝她,别人这样骂你,就是要让你不高兴,相当于给你挖好了一个坑,就等着你往下跳,你怎么蠢到真的往人家挖好的坑里跳?你这么生气,不反而让骂你的人更开心了?

我还说,如果你实在觉得心里不痛快,你现在就跑去那户人家,把她从床上叫起来,骂回去。你现在在家里骂她,她也听不见,只是折磨了家人而已。

我说,你可以学学我啊,我在小学里也经常被同学欺负,但是我的应对方式跟你不一样。我生气一会儿就好了,我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去好好学习,现在我考上县城的初中了,学习也比欺负我的那些人好,我觉得这才是最好的报仇啊。

我劝了大半夜,用尽各种角度,但我妈依然沉浸在愤怒、不忿的情绪之中,半个字都听不进去。她就觉得,对方“不应该”骂她,“应该”要跟她道歉……但是,这只是她的“希望”,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她无法接受这种“应该”没有发生,就真的狂躁了一个晚上。

后来我实在懒得劝,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吃早饭的时候,我听到我妈还在咒骂……一晚上过去了,她还是没能让这件事过去。

那年我才十二岁,我妈三十六岁。

当一个人极度缺乏安全感时,旁人做什么说什么都没用。

你以为我爸又好一些?不是的。

他的固执,表现在别的方面。

比如,我爸中风(半身不遂)康复后,变得一瘸一拐的,现在没有麻木的那一边手和脚经常性疼痛。带他去医院检查了下,尿酸比较高,医生怀疑他是痛风。开了一些治疗痛风比较有奇效的药给他,吃了也不见好。

这段时间,他每天都喊疼,我说再带他去看看,但他一嫌麻烦,二怕花钱……说到后来,我实在没力气了,只好随他去,但他每天又唉声叹气,不停感慨自己“这辈子命苦”。

讲真,我觉得照顾父母的身体本身不累(哪怕生大病我也不怕),但说服他们接受治疗、劝导他们乐观看待问题,很累。花点钱、出点力,真没啥,但他们若是情绪不好,那种感觉就像是游泳时腿上被绑了铁球。游泳本身是不累的,但那个铁球会让你举步维艰。

我当然希望没有那个铁球存在,但最终也只能接受现实,甚至可以很阿Q地想一想:好歹现在他们进步了,身体上哪儿有病痛不再选择隐瞒了(隐瞒有时候导致拖延、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每次下雨前夕,老爸就喊痛,于是,我感觉今年秋天,雨特别多。

这样的长辈,你家里是不是也有好几个?

上一代父母还有一个通病:有囤积癖。

囤积癖,又叫仓鼠症,其实也是焦虑病的一种。

担心这个东西还有用,用得着的时候还得去买,就先囤积下来,结果,造成了更大的浪费。

比如,囤积的东西太多了以后,管理难度增大。实用的东西反而找不到,有些东西过期了也没用到。

又比如,囤积物品占了很大空间,而现在最贵的是房价,很多人浪费得起东西,却浪费不起比东西贵几十倍价格的空间。

我妈也有囤积癖。

就拿出门带行李这事儿来说,也许是缺衣少食的年代给她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每次去哪儿住一个晚上,她都恨不能像搬家一样,把家里所有东西都带上。

只要她一出门,全家几乎都在帮着她扛行李,一堆根本用不到的、带出去又带回来的行李。

比如,上次回老家,她把两罐八宝粥、四罐牛奶背了一路,从南京背回老家,又从老家背回南京。要知道、这次我们回老家,是需要把一个半身动不了的老爸带到南京去的,可她还是在背包里囤了不知道多少根本用不到的东西。

我们家楼上的天台,被她拿来囤各种东西,比如空矿泉水瓶、木头、有缺口的碗、裂缝的塑料盆……我趁她不注意,就各种扔,结果有些东西我扔了两年多她都察觉不到。这些她认为有朝一日会用上的东西,唯一的作用就是占据几万一平米的地儿。

前段时间,我看不惯家里的装修,想重新弄得时尚一点,后来一想到我妈,就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只要她待在家里,纵然我买了大别墅,她也分分钟能把整个家打扮得不伦不类。

囤些根本用不到的物件,把家里塞得满满的,会让人觉得安全吗?我只觉得看着局促得慌啊。我们喜欢住大房子,享受的是“空”、是“留白”,而不是“满”、不是见缝插针塞东西啊。

可是,我跟我妈讲不清楚这些道理。

但是,我知道,这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这几乎是上一辈父母的通病。

上一代父母,还有一种通病:无法对自我的情绪负责,凡事要和家人捆绑。他们心情一旦不好,整个家庭氛围就别想好了。

今年,我妈在弟媳那边住,我爸在我这边住。在弟媳家(她认为的外人面前),我妈极力压抑自己,营造好婆婆人设,但在我爸、我面前,她毫不遮掩。

今天她突然给我爸发了一堆话,意思是:“这么多年来,这一男一女两娃是我一个人的吗?!不管是海安还是南京,不管是女儿,还是儿子那里,这世界上哪里都不是我的家!你回答我!你快点回答我!”

我爸看完一头雾水,让我看。

我脑袋“嗡”一声,头皮又开始发麻。

我爸通过网络众筹平台给老家一个得了白血病的小孩捐了点钱,我妈知道后,劈头盖脸骂了他一天一夜。电话骂完不解气,又源源不断发微信骂……

把钱捐给外地人或者天桥上的乞丐,我妈没意见,但捐给老家人,就激发起她的心理创伤。

她的心理逻辑是:以前我们家困难的时候,根本没有人愿意施以援手,还老被欺负,现在条件好点了,但也远远没到大富大贵的地步,干嘛要帮那些没帮过我家的人?

我跟我爸聊起这事儿。我爸说,以前他们帮过,她也不知道,反正那会儿你们上学,需要借学费,她从来不出面,只知道拿着我训。现在,她成天逼我要在老家找块墓地,我去找了,但是找来的地块,她没有一块满意,总能挑出各式各样的缺点。我让她自己去找,她喜欢哪里以后就埋哪里,我没意见,可她又没本事,只说她这辈子命很苦,想找块埋自己的地方都靠不上男人……

我妈是个比较难伺候的老太太。我爸中风后腿脚不便,但你只要给他吃好喝好治疗好休息好就行了,他去到哪儿都能自娱自乐,至多就是沟通不到位时,他脾气会暴躁一些……而我妈,我一想起哪天她身体真要有个三长两短,就头皮发麻。

一个家庭的氛围绝不取决于那个最乐观的人,而是取决于那个无法安放自己内心、无法掌控自己情绪的人。那个人一旦不爽,全家人都没有好日子过了。

你上得了刀山、下得了火海、打得过流氓、吓得退歹徒、挣得了小钱、吃得了苦头,但你奈何不了家里那个有情绪问题的、刀枪不入油盐不进的妈。

我知道那是她的问题,跟我无关,但要做到对一切无动于衷,还是很艰难的。只要你承认自己是有感情、情绪的动物,你就会发现:自己远没有那么强大。

“树欲静而风不止”,也可以用在这种地方。你见过哪棵树,可以在遇到风时岿然不动?那些遇风不动的树,只是遇到的风还不够大。

就我家而言,只要我妈心情不好,一家人都别想好。小时候,只要我妈心情不好,我家里连音乐都不敢播放,甚至你偷笑一下,都能成为罪过。

好在,我妈心情不好的时候不是常态。大部分时间,我们是相安无事的。”


她几乎没有停顿,一口气讲完了上面的点点滴滴。我认真的聆听,仔细的琢磨,深刻的领会,蓦然发觉我的父母和她的父母是那么惊人的相似!

昭示这些,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控诉,更多是为了能加深对长辈们的了解、理解、谅解,是希望能通过爱和宽容让代际冲突得到缓和。

上一代长辈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群体性的心理现象,非常值得研究。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上一代长辈有那么多的群体性心理问题?


那么,研究这种群体性心理形象的成因,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个人分析如下:

第一、时代原因。

上一代长辈大多出生于四五十年代,今天的我们很难理解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首先,那个时代物质非常匮乏。

就拿我父母来说,小时候他们过的是缺衣少食的日子。这种匮乏感造成的焦虑如影随形,哪怕生活变好了,也没法根除,所以,他们那代人,多多少少有点囤积癖、生病了都不敢花钱……这可能已经成为一代人的通病。

其次,那个时代的人们只有一种共同的信仰,大家遵循同一套通行的价值观,人们的思想高度统一,人们的行动高度团结。

这种统一性和团结性,同时也意味着它有极强的排异性,个体差异不被尊重,“非我族类必死”也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最常见的思想。

民主、平等、尊重差异这些思想,对他们来说是奢侈品。反应到家庭生活中,便是:家长制作风普遍比较严重,与家人相处缺乏边界感。

他们强调的最多的便是“一家人”,做任何事都喜欢跟家人捆绑在一起。一旦离开家人,他们自己也像是失去了依靠,几乎无法自处了。

在集体时代成长的他们,只有在捆绑式关系中,才能获得安全感。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们那么喜欢入侵子女的生活,强调为家庭、为儿女奉献一生。

他们必须要跟他人产生链接或是呆在人群中,才能获得安全感。于是,他们极其爱面子,极其在乎外人的看法,甚至不惜委屈家人只为博取外人一笑。

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安全感、价值感和自信感,几乎都是建立在集体中的。

第二、那一代人确实很苦。

看上一代长辈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确实过得很苦:小时候,缺衣少食。好不容易到了上学年龄,又赶上大运动,没能好好念书。接着,改革开放来了,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今天是没有办法想象上一代人面临的那种生存压力的。

像我爸妈,一年到头在田地里忙活,却只能挣个温饱,连孩子们上学的钱都拿不出来。如果有个时光穿越机,让我们回到父母二三十岁的时候,体验一下他们那时候的生活,我估计大多80、90后没几个人能吃得了那份苦。

好不容易日子好过了,还得帮儿女带孩子(虽然这是他们自愿的),但是,算下来,这辈子他们确实也没享过什么福。

过得苦,自然就怨言多。怨天、怨地、怨社会,天地和社会都听不到,那就只好怨家人了,毕竟家人是自己能抓到的、最合适的撒气对象。

为何怨气重的女性长辈会更多呢?

因为中国几千年来都是男权社会。

一个男性都过得辛苦的社会,女性只会过得更辛苦。

就拿农村来说,男的干完活回到家,就可以抽支烟。

女的呢?

还得围着灶台给全家人做饭。

女性的辛苦程度,其实是远远超过男性的,只是她们的付出不能被量化,所以更容易被忽视。

第三、性格问题、价值观问题。

上一代人普遍只是凭直觉活着,很少有人会去寻求心灵的解脱或是自我成长。

一方面可能跟他们普遍学历不高、读书少有关系;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光应付眼前的生活就已拼尽全力,哪还有余力去追求其他。

现在,我时常感觉我妈就像是拉磨的驴一样,除了围着磨转,她不愿意尝试走走别的路。围着磨转的那条路,是她所熟悉的,哪怕拉磨很累,但这种熟悉感让她感到安全。别的路,哪怕走起来更舒适,但因为惧怕风险、害怕未知,她哪怕累死在磨坊,也不愿意走出来。

你觉得他们痛苦,他们说不定“痛并快乐着”。

也有好多长辈,活得特别超前,这就当真是性格差异了。有的人有能力摆脱自己的时代局限、性格缺陷,有的人却一辈子都只能按照那个轨迹生活下去,拉着全家人一起往下沉。

至于价值观问题,就更难展开说了。价值观的差异,也是造成我们和父母辈频繁产生冲突的最大成因。

比如,我觉得,好的家庭关系,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尽量学会“自治”。每个成年人都很累,精力、能量有限,负担不起太多别人的情绪问题。

就拿我自己来说,到这年纪,看场电影都变得很奢侈,肩上扛的担子也是家里最重的,现在对家人唯一的要求是“每个人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情”。我更希望自己是一个能在危难时刻救起家人的人,而不是家人一有情绪问题就得跑去灭火的人。

但是,我这些话,要跟我妈说,我妈就理解不了。她会觉得,我们是一家人,一家人就应该你帮我、我帮你。我为你们付出了这么多,你们听我抱怨几句怎么了?

这怎么聊?

没法聊。

又比如,我们再举个例子。

我爸妈在朋友圈里转发的,都是一些讲述父母如何如何为了儿女不辞辛劳、无私奉献的鸡汤文,好多鸡汤文还配了非常煽情的独白、音乐。我有时候觉得这是典型的自我感动……但是,如果有人拍一个短视频,教育老人们如何爱自己、如何为自己的选择和人生负责、如何尊重年轻人……他们一定会感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这就是传说中的代沟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观念和认知。我们只能对上一代和下一代人报以爱和宽容,然后,各行其道。

我们彼此看不惯,彼此给对方找麻烦,但不影响我们相亲相爱。只是,这也需要一个“度”,倘若有的父母带给家人的只有无穷无尽的拖累,也许我们能做的,也就只有先求自保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丁俊贵

2019年1月19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5,132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802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566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58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67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95评论 1 28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64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70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915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77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96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32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9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2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185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35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