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孩子背24节气歌,不禁感叹,老祖宗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如此了解,从他们的活动与气候的关联中,总结出了这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的物候变化。随着时光的流逝,物换星移几度秋,而我们珍爱自然和生命的心情却一直没有变。今年,就让我们随着时光的脚步,到诗歌中去感受二十四节气的变换。年年都如此,岁岁却不同,即使去不了远方,也能在身边发现许多意外之美。
今天是立秋。感觉今年的天气还没怎么热过,就来到了秋天,空调都没有开过几回,晚上已是凉爽,或许是雨水多的缘故。虽然秋后还有一伏,但是秋高气爽,白天热,晚上凉的季节已然要到来了。
立秋的三候是: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过后,会有凉爽的风,早起开始有雾气,寒蝉开始鸣叫。就像是刘翰《立秋》里描述的那样:
《立秋》
[南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一枕新凉一扇风”,晚上睡觉时枕边吹来一阵凉风,就像是有人扇扇子一样。看起来惬意了不少,可是相比春日那种对生机的渴盼,立秋似乎还是会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乳鸦叫着飞走了,留下玉屏更加显得寂静,晚上醒来,寻觅秋天的声音,却看到了台阶上都是梧桐的叶子,在明月中更显得冷清,让人顿生惆怅。“一叶知秋”,或许就由此而来。
不过,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立秋以后,天气更多是秋高气爽,下雨后潮湿的东西都可以拿出来晒了,故而有“晒秋”一说,就像这首《秋日后》里描述的一样:
秋日后
(唐)王建
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曝旧芳茵。
立秋日后无多热,渐觉生衣不著身。
雨后,天晴,晒曝,立秋后,夏衣都要穿不住了。
当然,也还有啃秋,贴秋膘一说,这些都和吃有关。
而北京最美丽的季节——秋天也要来临,每年都还是挺期待的。不冷不热,很多颜色与美食交织在一起,让人舒服,惬意。
只是,疫情的影响,让人无心去观察周围的节气变化。一日,在孩子的书里发现了一片叶子,是一片绿色的银杏叶?我很奇怪。菲比告诉我:这是在小区里捡来的,当书签正好。想起每年那几棵银杏树,都是在不同的时间里变颜色,虽然挨着,接受到的阳光却不一样。往往一棵树都掉秃了,另一棵还有满树的叶子。
银杏叶现在还是绿色,只是掉落的这一片,已经不是那么绿了。虽然每天经过,却也从没有留意过。
周末回爷爷奶奶家,搭上了帐篷、吊床,菲比一整天都穿梭于帐篷和吊床之间,晃来荡去。终于学会了一个词“惬意”,说了无数遍。没有去远方露营,在自己家院子里,竟然也体会到了露营的乐趣。
秋已来到,任它疫情还是灾害,我们有爱,还用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