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自然生活文库 · 山》 是苗老师还在中科院读硕士时的翻译作品,是我孔网上买的旧书。书出版已经四十多年了,书页泛黄,图片质量与今天无法比,每翻几页,就能听见嘎嘣一声开胶的动静。
抛却年代久远产生的朴素和粗陋感,细读文字,字很多、聊得透彻、流畅好读,长了不少见识,应该成为科普经典。可惜这书当时是在香港出版的,虽是简体字,但没有在大陆流行开。从今天的角度看,没有书号等版权信息,甚至算不上规范的出版物。
最近我在做少儿科普读物,关于一些专业知识,比如火山,残存不少疑问。比如:火山喷发时到底是往外流淌、还是向上喷发,有几种不同情况吗?流淌的岩浆里有哪些东西,到底有多烫?喷发的又是什么东西,喷出的石头能有多大、多快?具体来说,火山喷发的威力到底有多大?老普林尼在近距离观察火山时,到底是怎么死的,如果叫“熏死”,那火山喷出的气体到底有什么毒?……
这些问题,如果是地质类专业的学生听了,可能会对我嗤之以鼻——太小儿科了。没错,这些问题,好像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知道点儿答案,但是,如果给孩子讲、想让他们入迷地听,如何满足孩子天生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如果你讲得他们爱听,那他们“问到底”的火花被激发了,会继续张开口问,然后自己学着去思考、探索;如果你讲得不好、敷衍了几句答案,让他觉得你不想讲清楚,那他们也闭嘴不再问了,疑问的火花只会在脑子里留存,随着时间渐渐熄灭。这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如果我是读者,我不想、也不知怎么去查专业的学术研究、论文专著,我该怎么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的答案?地质专业的学生们,你觉得你真可以把你知道的专业知识,顺畅、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且让读者感到津津有味?
这是个表达问题,也是个思维问题。
我感兴趣的少儿科普讲解,不是板着面孔的几个字的意在满足温饱的答案,而是能提起读者胃口、激发读者热情、享受其中的美餐式的讲解。你讲的怎么样,从孩子脸上的表情就能看出来。
讲科普知识,其实和写文艺作品一样,越具体、详细、有细节,越让人感兴趣。
现在市面上通行的少儿科普读物,大概是考虑孩子的知识接受程度和当代对形式、审美的重视,普遍字少、图多,图很美、字泛泛,很多知识语焉不详。比如火山,市面上与此相关的少儿读物有几十种,但都泛泛浅浅地讲解常识,内容相差无几,对于读者想进一步了解的,比如我前面提的看似小儿科的问题,出奇一致地一带而过、或闭口不言。
当我看这本旧旧的《山》时,此类的疑问就解决了。关键这不是深奥的专业读物,让我在消遣阅读时长了那么多见识,就很不容易了。
我问苗老师,这种字多好读、老少咸宜的内容是怎么做到的,国内很少见。
苗老师说:“这些书的作者并不是研究人员,而是科学记者,国内没有这一行。:)”
原来如此。我回头翻看了下作者介绍,两位作者都是哈佛大学的博士(生物学或动物学),如今在美国的大学任教。在我这种外行看来,这已经是专业研究人员了。但亮点是,这不是作者想强调的,因为作者介绍的第一句是这样的:“(二人)曾在六大洲进行过1590000公里以上的野外考察,他们对于地球的知识是通过实地观察获得的。” 此外,他们在很多地方讲演,为很多科普杂志撰稿。这是真正的读书行路记,怪不得那么好读。
关于“科学记者”,这个行业确实不太了解。虽然多年来一直是科学松鼠会、果壳的近距离读者,但我从没觉得他们是“科学记者”。上网搜了下“科学记者”,在知乎和果壳上看到两个相关帖子:
“https://zhuanlan.zhihu.com/p/44708262” (知乎)科学记者炼成记:做好科学报道,比学历更重要的是什么
https://www.guokr.com/article/442272/ (果壳)为什么科学记者这个职业正在消失?
不想深究与本文无关的,我只想说,如果你是科普创作者(有没有“科学记者”这个标签无所谓),只要你愿意投入,写得精彩,总会有人看,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不用想太多;如果你没做好,可能是杨绛先生说的“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说回这套书。在孔网上看到,这套书全套至少28册,售价2000元。零散买便宜些。作为一个学习型的成年人,也想集齐全套。更想的是,特别希望大陆能正式出版一套,即便晚了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