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大学时,校园西侧是教师家属区。家属区再往西,便是一个覆盖着绿色大棚的农贸市场。市场最西边的档口,有一家永远排着长队的麻辣烫摊子——校园周边卖麻辣烫的不少,但唯独他们家如此火爆。
经营这家小小档口的是一家人:父亲、母亲、哥哥和妹妹。狭小的空间容不下桌椅供客人堂食,所有麻辣烫只能打包带走。即便如此,档口前依然人流不断。
档口前,兄妹俩负责迎客。妹妹总是笑容满面,接过客人递来的两枚一元硬币,精准投入面前的铁盒。接着,她会从母亲手里接过一大包煮好的麻辣烫。那塑料袋撑得鼓鼓囊囊,连汤带水,像个颤巍巍的大气球。妹妹熟练地在菜包最上面穿好一次性筷子,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这沉甸甸的“气球”递给客人。那时我们买回去,总是直奔寝室。每人都有一个脸大的搪瓷缸子,这一大包倒进去,正好满满登登一缸,分量实在,连饭量大的男生都能吃饱。
哥哥则站在菜筐前招呼客人点菜。只需告诉他想要什么、不要什么,他便麻利地从面前各色菜筐中夹出菜品,迅速堆满手中的小筐——那个大方劲儿,总让人怀疑他是不是想早点送完回去玩。选好后,他转身将满筐生菜递向身后掌管灶台的父亲。
灶台边的父亲负责煮菜。接过儿子递来的菜筐,他动作利落地将一些过长的蔬菜折成小段,投入翻滚的汤锅中,火候掌握得正好。母亲在一旁默契配合,她总是提前准备好一大摞套好塑料袋的盘子。父亲煮好一锅,她便迅速将热腾腾的蔬菜捞出、沥汤,倒入袋中,再熟练地浇上汤汁调料,然后递给前台的女儿。
这家不足三平米的档口,尽管简陋,却总是排满了人。得益于高效的流水线作业,客人通常无需等太久——除非碰上有人一次买好几份,甚至连续几个人都这样买。这种情况还真不少见,我自己就干过好几次,为同寝室的兄弟们捎带。在那个嘴馋又囊中羞涩的学生时代,能吃上分量足、味道好、价格便宜的饭食,谁能抵挡这诱惑?尤其看着档口前那一排菜筐:各式绿油油的蔬菜洗得干干净净,鲜嫩欲滴,实在难挡。特别是当哥哥为你备好那满满一筐待煮的菜时,感觉分量都够塞满一书包的!心里不禁窃喜,这真是占了大便宜。
毕业两年后,我有机会重返校园,特意去寻那个档口,想再尝尝上学时的滋味,却早已物是人非。听旁边摊位的老板说,那家人的两个孩子其实都是学霸,都在这个大学上学,一家人辛苦经营,既为生计,也为能守在一起。后来孩子们毕业,他们一家便搬走了。
只要家人在,哪里都是家,干啥都幸福。
如今,我依然怀念那两块钱一大包的、鼓鼓囊囊的麻辣烫,那份简单却实在的满足。或许,当年学生们排队等候的,不光是为了犒赏味蕾、填饱肚子,也为了那份萦绕在烟火气里的家的暖意。
我衷心希望,无论摊主他们身在何处,一家人依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