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对薛宝钗有不同的观感,喜欢有之,反感有之,但谁也不能不佩服薛宝钗的做人之道。七十七回,王夫人因王熙凤病着寻上等人参二两配“调经养荣丸”不着,最后还是宝钗出面帮忙解决了。
人参是东北的野山参。查慎行《敬业堂集》讲到人参的价格清初是十两一斤,到康熙晚年则为'十金易一两。清初(十七世纪四五十年代)十两白银买一斤(十六两)人参,即1比1.6,大约0.6换过了80年,到康熙晚年十两白银买一两人参为旧换又过30年,到乾隆十五年(1750),一两六钱白银买一钱人参,为16换乾隆二十二年(1757),是一二换,三四换的十倍,取其中间数,则为25换乾隆二十八年(1763),优质人参32换乾隆四十五年(1 780),则为300换,而且并非上佳的,从清初的0.6换到乾隆四十五年的300换,一百多年问,人却巴里价格猛涨五百倍!
王夫人要用二两上好人参,其实价值不菲。我们就以最低20两银子算吧。王夫人一个月的月例银子。
清朝中后期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作家二月河,曾经说过,一两银子大约可以盖两间草房。50两银子就算是一个中等家庭了!基本清代一两银子250元左右吧。
二两人参最少5000块,还不一定是好的。王夫人整个过程都很纠结,我们先看她的情绪,一会焦躁埋怨“再找不着…”,一会儿“低头不语,半日才说”。最后无法才下决心叫外面去买去。这都表明二两人参对于现阶段的王夫人,是需要下决心才可以买的。我们再看她的行为,王夫人先让彩云找,没有又再找,又遣人问凤姐,又问郉妇人,最后无法才亲自请问贾母。一番折腾,就差掘地三尺。结果贾母有的还是老存货,不能用。三个问题显而易见贾家艰难的程度。
第一,5000块的人参是个可以纠结一个贵妇半天的难题。这不是说就没有这5000块(20两),而是这钱可以干多少事!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只有穷了才知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不能乱花钱。而配药恰恰属于必须却有没那么重要的事。就好像我们看上一个包,但买了可能就要用了一个月房租,而房租不能不给。就只有从别的地方节省一样。就这么纠结。一个字,穷!
再看凤姐回话:
凤姐来说:“也只有些参膏。芦须虽有几枝,也不是上好的,每日还要煎药里用呢。
凤姐自己熬药,都只能用芦须。芦须是人参营养价值最低的地方。这还不是上好的,还只有几支。凄凉不?这还是当年修建大观园,随便种个花树都能批二百两银子的贾府么?凤姐那么厉害的人,对自己怎么变得如此吝啬?一个字,穷!
再对比看看贾母的“当日”存货。“竟还有一大包,皆有手指头粗细不等”。贾母是从贾府鼎盛时期过来的,她的人参已成“糟朽烂木”,绝不是近三五年的存货。一大包是多少?最少也要一两斤左右。人参是很重的。而手指头粗细,作为野山参非常难成长,更不要说长成手指头粗细了,第一代表条顺,第二代表年头多。这就是极品了。对比凤姐的“芦须”,真是一把辛酸泪啊。
最后王夫人只能当着宝钗面长叹自嘲“卖油的娘子水梳头”以遮羞。而聪明如宝钗,已经替王夫人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宝钗因在坐,乃笑道:“姨娘且住。如今外头卖的人参都没好的。虽有一枝全的,他们也必截做两三段,镶嵌上芦泡须枝,掺匀了好卖,看不得粗细。我们铺子里常和参行交易,如今我去和妈说了,叫哥哥去托个伙计过去和参行商议说明,叫他把未作的原枝好参兑二两来。不妨咱们多使几两银子,也得了好的。”
宝钗太聪明了。前因后果看的通透。说这段话有三个意思。第一,外面没好的,你别花冤枉钱。第二,我家认识参行的人,能拿到批发价,物美价廉,保证好。第三,“不妨多使几两银子”就是知道你没钱要脸,给你充脸面的客气话。一句话,既解决的难题,又圆了脸面,至于这钱薛家花还是贾家花,并不重要,只说这说话的艺术,真是个聪明至极的人。
我们日常的坏习惯是帮助别人总喜欢沾沾自喜,话多,不自制。这样就会让被帮助者很尴尬。尤其还有外人的时候。真遇到小心眼的人,反倒被嫉恨上了。你可能永远也不清楚你为什么出力不讨好,帮了他反倒被疏远了。这时候我们都要学习宝钗的处事之道。帮助别人后,要深藏功与名。
贾家就这么败了,聪明如薛宝钗,凤姐之流也无力挽回将倾的大厦。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红楼梦》值得我们警醒和学习的地方还有太多。
君笺雅侃红楼,多岐为贵!欢迎关注,欢迎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