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右见林童鞋给我发了一篇关于《小白转自媒体》的方法解读。虽然说这是自媒体转型的问答,但里面的思路经过梳理之后,还是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对于很多人来说,碰到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学了很多,依旧没有什么卵用”的问题。近来接触到了一个“熵”的概念。大致了解到这么几个规律:在没有外来力量的干预之下,物理自然的规律是从高能量转向低能量,从有序转为无序;在熵增的情况之下,很多冗余的叠加会导致系统的不断庞大,其效率也会不断被降低,这需要耗费能量去进行熵减。
以上就解决了我在以前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学习、专营某一个问题时候,不要带着学习的目的,而是带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思考问题。譬如,我以前在学习过程中,老是被各种问题带偏,看到这个觉得还要学习、看到那个觉得不够,于是巴拉巴拉,一下子就堆积到很多问题了,大脑于是待机“能不能让我休息会!”
有人形象打比方,将知识比喻为水流,问题为水中的舟,我们应该登上船,让问题的船带着我们到远方,这样不仅仅省力,而且不会走偏。在岸上走也容易被周边的事物所吸引,忘了我们为什么而出发。
下面说下如何具体操作。答问者将解决方案分为了三个步骤。
步骤一,系统梳理知识。包括浏览一遍公众号。挑出一百篇和自媒体有关的教程文章,每一篇逐一细读,然后用“幕布”梳理一遍,再读下一篇。梳理完后,要分模块合并,如定位、功能设置、选题、排版、推广、运营、变现等等模块。
步骤二,行动,使用知识。通过微博、直播、开公众号等,把梳理的知识用起来。“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步骤三,每天看运营日记。不同于从文章或课程里看知识,而是把自己的知识实战总结,是真实的经验。其实这就是复盘和反思的过程。
个人感觉,这种模式,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学习的方式。它的优点在于强调了几点在学习中,我们容易忽视的问题:一是以目标为导向。正如上面所说的,以问题作为导向,可以保证方向不至于有大的偏差。二是可以铺开面。如同答者说的“一门学问,不论是偏学术,还是偏运用,都会涉及许多概念,如果仅仅看到、听到一次词语,懂得仅仅是词语本身,没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每个词语背后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相互形成的网络”。这如同大风吹沙,能留下沙地下填埋的框架,就是概念背后的,相互之间形成的逻辑框架。
三是强调了练习在我们日常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看到一句话“好战士和见过血的好战士有着天朗之别”,深以为然。通过心理学“现象场”这个概念我们更容易理解练习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如果每一个人所经历的事件都是一个现象的话,经历过程中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就形成了一个场,大致是指我们所处的环境。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之下更容易有效果。就拿“好战士”这句话来说:看到战争过程中,战火对于人的摧残,就更加深刻体会到战争的严酷;看到身边的战友在自己倒下,用手触摸他们汩汩流出的鲜血,就更能理解生离死别的感受等等。记忆在情境之下尤为深刻。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注意力在分割成碎片。于是自己也在摸索形成自己的一套问题的知识体系、认知体系、自我管理体系。这个问题或许给了我一个视角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好吧,在实践中开启自己的认知吧!*
系统梳理一个知识点的方法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改进神经网络的学习方法(上) 当一个高尔夫球员刚开始学习打高尔夫时,他们通常会在挥杆的练习上花费大多数时间。慢慢地...
- Neil Zhu,简书ID Not_GOD,University AI 创始人 & Chief Scien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