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双修 可惜无声

     小时候喜欢把父亲书柜里的画拿出来看,一卷一卷的展开,又一卷一卷的收起,那些题款、印章、纸质如同骇客帝国的数字码一样映入脑中,根本无需背诵却印刻心底,翻阅故纸堆是小时候的乐趣,不想如今却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这幅董蕴辉的牡丹就是小时候一直拿出来看的,也不懂画的好坏,只知道是个老画家的作品,他叫董蕴辉。

     后来父亲把一些小名气和佚名的作品一起卖了,里面就有这张牡丹图。当时,由于网络不发达,卖了很多史料性的东西和一些小名头画家的作品,今天看来挺可惜,但是当年看来这些东西并不值钱!

     记得我有一次问父亲这幅牡丹是怎么得来的,父亲就说当时大概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有一个同学知道父亲喜欢书画,说自己家弄堂里有一个老画家,喜欢的话帮你求一副,不要钱,只要给张宣纸就行,父亲就裁好一张四尺三开的宣纸托同学带去,后来就有了这幅牡丹图,题材是八十年代喜闻乐见的应酬题材——牡丹。现在看来土得掉渣,时代感满满,在当年可是流行的题材,就像现在在家里墙壁上挂一个戴森吸尘器一样,新房新婚必备。

(父亲上款被我PS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书画市场的发展,老画家的东西也在网上出现了,我翻阅了国内外各网站汇总了些资料,原来董蕴辉是一位女画家。。。

     董蕴辉,女,常州人、能诗,擅花鸟。尤擅画墨牡丹,为郭绍虞、唐云等称许(一说为吴湖帆、唐云等赞许)《毗陵诗录》 有记载。他的丈夫也是一位诗人兼画家——陈方修(1904-1988)常州人,工书画,著有《双修阁吟草》,中国美术家人名补遗(P352),擅花卉山水。网上有说是常州工人画家,那纯属笔误了!(常州人,工书画,不是工人画家)。陈方修在民国时期的诗名尚可,是经常和唐云等一众文人书画诗词交游中的一位,记得看过一篇记载,那时画家文人每周必定聚会,都喜欢相聚在武康路上陈家。董女士绘画就应该属于民国闺秀范畴了,在今天叫做兴趣爱好,不是职业画家以此为生。

(前排右起陈方修、陆南山、白蕉、黄敦良、唐云;后排右起余伟、高逸鸿、叶楚伧1938年4月摄于上海)

     他们的很多作品都是合作,作为贺礼送给夫妇的上款较多。在了解了一些资料后父亲也挺后悔当初把这幅画卖了,从价格来讲其实和白送没什么区别。所以后来我遇到一张他们夫妻合作的扇面就把它收藏了下来,题材是董蕴辉女士最为知名的墨牡丹,以此纪念这对曾有一画之缘和对我有收藏启蒙意义的夫妻画家。

     可惜没有再多这对夫妻画家的资料信息了,他们的名字也在历史的变迁和经济的浪潮中被埋没了,如今只能见到吉光片羽般的几张出现在市面上。

     历史上书画圈里可从不缺浪漫,夫妻书画家不在少数,这些神仙眷侣们因笔墨丹青走到一起,他们的爱情故事,连同艺术家本人的作品一起,被追随者津津乐道。他们或夫唱妇随,或妇唱夫随,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看遍了画坛的夫妻恩爱,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那温婉绵长、举案齐眉的素淡爱情,他们画苑中相携游艺,给世人留下了感人佳话,直至今日也叫人为之感动惊羡!


     后记:在几年前,由于这篇文章,董蕴辉女士的后人联系到了我,很热情的给了我一些资料,经过他允许,我把资料公布一下,让更多有兴趣海派书画和历史掌故的朋友有径可寻!

     陈方修先生生于1904年八月初八,1988年去世;董蕴辉女士生于1909五月初五,1999年去世。他们的女儿在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重庆工作与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尹琼先生结婚,共同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如今已经85岁。

     本篇文章原发表在新浪博客,但是新浪现在发表更新已经不稳定,所以我尽快把那里的文章搬过来,以防哪一天平台没了,文章消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