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盼望过年的心情是热烈而激动的。从寒假开始,就数着日子,盼着过年.
对于中年以后的人,过年仍然是一件隆重的大事。每到过年,外出务工的游子,隔着万里之遥,也要风尘仆仆的往家赶。这段特殊的时间叫“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一年一度,从不间断。
因为过年,总是与落叶归根、孝悌感恩的民间习俗联系在一起。
可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叹,条件好了,年味越来越淡了!现在根本不叫过年,而叫放假。
我觉得很多人都在怀疑,可能自己过了一个假年?
一、 年货准备
小的时候,商业没有这么发达,许多东西都是要自家准备的。一进腊月,各家各户都在忙着制作年货。年货准备丰盛与否,可能直接关系到大姑娘小伙子的终身幸福,因为冬季漫长而寒冷,是相亲婚嫁的高峰时期。
首先是杀猪。立冬之后就开始杀年猪了,要挑个好日子,要请个好的杀猪匠,要邀请周围四邻来帮忙。一家杀猪,家家出动,主妇们早早地聚集在厨房,所有大锅全部烧满滚水,身强力壮的男人们去猪圈里捉猪。
喂了一年的猪,圆滚滚的肚子肥得像个球,几百斤重,要好几个男人才能把它从里面逮出来,有扯着猪耳朵往前拖的,有推着猪屁股往前走的,有拽着猪尾巴不让它乱跑的,有按着猪身子不让它乱跳的......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猪拉到案板上,旁边早就有人备好木盆负责接新鲜的猪血。师傅一刀下去,鲜血喷薄而出,几大盆鲜猪血立马被端进厨房,血越多色越正则预示着来年越兴旺。血旺,估计就是这么来的吧?
前面的男人吹牛聊天杀猪,后厨的女人嘻嘻哈哈做饭,小孩子们吃着点心跑进跑出,也有胆大一些的,找了刨刀学着大人去给猪褪毛。整个村子的空气里,都飘着快活的味道。
杀猪的日子,就是聚餐的时候,每家都要宴请与被宴请。欢聚结束之后,各家都要忙着熏腊肉、灌香肠、腌制酸渣肉等等后续工作,精明的主妇们于是又借着交流经验的机会聚在一起烤火聊天,寒冷的冬季于是融化在燃烧的火焰与欢声笑语中了。
家,上面一个宝盖,下面一头猪。在传统的农村,猪是家庭很重要的部分。现在的农村,喂猪的人越来越少了,多少过去以手艺为豪的杀猪匠师傅,屠刀高挂,被隆重相请的风光已不复存在了。
边处理杀猪后续,边准备其他年货了,汤圆是顶重要的一项。晴朗的天气翻晒糯米,挑上满满的一担,去粮站打成汤圆面;炒花生瓜子、剥核桃晒芝麻,再加入陈皮、冰糖、红糖等材料,满满的一盆,倒在洗干净的碓窝里,开始制作汤圆馅料。妈妈在一头踩着碓窝棒,我守在这头用个木勺翻着材料,时不时偷捡一块成品放进嘴里,还美其名曰看看舂好了没有。不害臊地说,小时候我没少偷吃。
除了重要的年货,还要煮豆豉,做豆腐乳豆腐干、酿米酒,蒸米粑等等,事情琐碎而繁多,忙着忙着,腊月就接近尾声了.
这些都是记忆里的事了,现在的过年,更多的时候是我和弟弟在超市,推着购物车大肆采购。琳踉满目的年货购买,省却了很多手工流程,省却了很多麻烦,但在不知不觉中,年味也渐渐地省却了很多。
二、 过年仪式
腊月忌尾,正月忌头。除夕前父母就早早告诫我们,不要乱说话。等到了这天,从起床开始,心里都是充满仪式感的。我们特别注意说话,尽管挑好吃的东西塞满嘴巴。
而妈妈,则要一大早就忙活开来,柴火烧得旺旺的,至少要煮两只完整的猪头,一只猪脚,若干香肠、豆腐干,猪舌、猪肚等各种美味,还要杀一只最肥的鸡。这些食材煮在锅里的时候,空隙之余还要敲一盆鸡蛋用来炸酥肉。农村没有打蛋器,要用筷子一直不停地搅拌,直至蛋清蛋黄合为一体,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工作。
祭祀要用猪头,约莫着煮好了,妈妈用两根筷子一插,把猪脸用个盆子装着。爸爸的工作隆重登场了,他拿着装有纸钱和香的口袋,端着盆子就走出去了。爸爸总是一脸严肃,所以我跟去看的次数不多。大体流程就是先端到猪圈旁祭猪神,上香,烧纸,嘴里说着祭祀的话语;然后再去山岭旁祭山神与土地,一样上香烧纸;再端回来的时候,就由妈妈把猪脸剔下来,切些肉装在盘子里,再盛一碗饭,一起端到堂屋去,把所有的门全部打开,给祖宗上香,烧纸,呼喊着仙去的长辈回来过年!
然后这边,年夜饭上桌了,小孩子由于零食吃得太多,往往面对美味佳肴已经吃不下去了。但仪式还是要有的,桌上大人会严肃地用眼神提示你,这天饭里不能泡汤(泡饭了插秧要下雨),男孩子不能吃猪蹄的脚趾部分(长大了对象要被叉跑)。
饭后上坟,除了必备的祭祀用品,还要带上镰刀,锄头等工具,边沟要整理,坟连的野草要清除, 一切看起来整齐而又规范之后,才能进入上坟的仪式。上香,烧纸,磕头,放鞭炮是必备的程序.祈求先祖庇佑子孙后代诸事顺利,兴旺发达。
除夕的火,元宵的灯。除夕之夜,炉子里的火必须要烧旺,炉壁通红透亮,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给小孩子发压岁钱。小时候哪怕父母只给一块,都是欢天喜地的。然后跟大人一起看节联欢晚会,心里直抱怨为什么武侠剧都不放了,全部是晚会?
看着看着瞌睡就来了,但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零点,因为睡着了也会被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吵醒,漫天的烟火照亮了半个夜空。我们一下子来了精神,拿着早就准备好的烟花炮竹来到院里,点燃了扔出去,听着噼噼啪啪燃尽的声音才回到屋里沉沉睡去。
初一早上要吃汤圆的。小孩子睡眠好,父母一般都是煮好了才来叫我们起床。白白胖胖的汤圆躲在碗里,足足有拳头那么大,吃第一个的时候满口留香,第二个就难以入口了,把里面的汤圆芯吸掉,剩下的端到院里,喂狗去吧。
现在的除夕,不再隆重做待客的美味食材,都讲究饭菜新鲜了。祭祀的环节能省则省,上坟还是很隆重的。我的除夕夜是在麻将桌上度过的,说说笑笑吹年聊天,瞟一眼春晚。初一早上父母也不再叫起床了,任由睡到自然醒,也不再围坐在一起吃汤圆。我们长大了,多了些随意与自由。
现在的年,没有了传统的繁文缛节,少了很多仪式感。年味在手机里浓了起来,扑天盖地都是拜年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反而淡下去了。
生活好了,年味淡了,这是必然的因素。
小时候的年味,是在对物质的期盼上滋生的满足感,最后都变成了记忆的花,开在有温度的时光里。
现在的年味,可能更多的需要在精神世界里去用心寻找吧.愿孤独的人都有酒喝,愿寂寞的人都会唱歌,愿岁月不老,时光不散,青梅和竹马永相伴!
我可能过了一个假年,可我还是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