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见习时听到的一个片段:
T: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什么是面积吗?
S:面积就是图形里面的部分
S:面积就是面的大小
T:同学们都说的很好,面积就是边边里面的部分,就是这个面的大小。(老师一边说,一边摸图形的表面)
吴正宪老师关于平均数教学中,也将平均数用学生给出的稚嫩的语言概括,“匀称匀称”。
这两节课都是概念课,都说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容不得半点马虎。那为何老师都用“不专业”的口头语言描述呢?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是围绕孩子进行的。试问低年级的学生能理解平均数的专业定义吗?——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专业的描述虽然严谨科学,但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要是处理不好,小则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理解模棱两可,大则显得数学深奥难懂,学生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
所以概念口语化显得特别重要,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概念,还可以模仿孩子的语言使概念简单化、朴实化。孩子间语言是相通的,稚嫩的语言甚至能抓住概念的精髓,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概念。一则,概念生活化,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也拉近了孩子与数学的距离。二则,概念稚嫩化,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老师允许并肯定孩子的表述,让她们凭自己的经验去诠释概念。久而久之,学生敢于表达,敢于探索,也建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我们在反思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牢牢把握课堂,给孩子灌输深奥的概念,打断孩子不成熟的发言。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害怕甚至讨厌数学?为什么孩子不懂却不敢提问?……
试想,一次次发言被打断,就算心里有答案,都不敢发言,害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害怕出错。为什么不喜欢数学?孩子连基本的概念都理解不了,数学高高的门槛将他们拒之门外。孩子认为数学太复杂,太深奥,自然也就没有勇气喜欢了。
说孩子能听懂的话,上接近生活的课
老师的心中应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朋友,正如陶行知老师口中的“变个小孩子”。我们天天与孩子接触,如果你以大人的身份与他们交谈,孩子定会敏锐的关闭他们的心灵的大门。只能你也变成小孩子,孩子才会欢迎你的加入,才会向你敞开心扉。变孩子的第一步,就是模仿孩子,说孩子能听懂的话,这样才有继续真实交流的可能。
知识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教学万不可偏离生活,偏离生活的数学缺少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上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经验与知识的联系。语言“亲民话”,教学才会“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