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恢文偃武,四方晏粲无虞。
奸臣招致北匈奴。边境年年侵侮。
一旦金汤失守,万邦不救銮舆。
我今父子在穹庐。壮士忠臣何处。
中国的诗词传统,一直讲究“真”和“正”。诗和词,都用来表达最真实的感情。小,便体现个人的情感;大,则当为全人类发声。
但无论情感是小是大,“真”是必须的。所以蒋勋才说,要了解真实的历史社会情况,相较翻史籍,读一读当时的文学作品,恐怕会更有用。因事件可以歪曲捏造,而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很少有假。
所以今天读到这首词,决意讲一讲,倒不是因为赵桓的文采有多好,而是我被当中流露出的情绪敲动了。
赵桓是谁?鼎鼎大名的宋钦宗~就是那个和他爹宋徽宗一起,被金人掳去的北宋最后一任皇帝。金人大举进犯之时,他被自己亲爹给顶上杠头继了位。之后不过一年多光景,就从皇帝沦为了俘虏,“顺理成章”做了灭国罪人。也是苦命。
这首词当是其被囚禁在敌营中所写。
说过去历朝历代重文轻武,都是天下太平(“晏”表示安定,“粲”意为美,都是褒义词)。凭什么到了我这一朝就遭难了?都怪那些奸臣,把北边匈奴给招惹来,导致我们的边境年年被侵犯。一朝城池失守,再多人马也赶不及来救驾(“銮舆”指皇帝的座驾)。如今我们父子两个在这边塞苦地(“穹庐”,是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借指北方少数民族或地区),所谓的壮士忠臣们却都不见了!
我读着读着,真觉哭笑不得。
作为皇子,居然说历代都是“恢文偃武”,也不知道小时候有没有认真念书学历史。(从这首词的文采来看,他大概真的没什么水平。)
直到被俘,也还不能领悟亡国的原因,还认为是“奸臣招致北匈奴”。
事到如今,犹自怨天尤人,怪“壮士忠臣”未来相救。
像个三岁小孩,天真无知、不加掩饰,把错都归在别人身上,全天下就自己最委屈。
这首词写得很一般,但这份委屈的情感却真实到无以复加,比史官记载得更真切。
真真切切的委屈和悲愤,来自一个被命运放错了位置的人。徽钦二帝,若生在寻常百姓或王侯府第,想来也能做一介风流学士,也许传世的就是美誉而非骂名了。再不济,至多就做个纨绔子弟,也能安享富贵吧。
被摆上帝位,初时显耀,后方知其苦。一个只喜欢山水意趣、写诗画画的人,你叫他担什么江山社稷,他根本连忠贤奸佞也分不清啊。
赵佶赵桓生来就没得选,而你我,尚可试着做一做命运的舵手。所以每个人啊,这一世,都寻到自己的位置才好。强求富贵,死拼出头,又是何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