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盘庚上》曾有言,“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微小力量和信念积少成多,最终汇聚成燎原之势。便是自古已有的道理,而毛泽东曾引用这样的典故写过一篇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篇文章是在1930年1月写的,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回信。当时,林彪给党写了一封征求意见的信:究竟该如何估计红军前途。彼时距离全国解放还有十四年时光,当时林彪等党内同志对时局的估计感到迷茫,对红军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了悲观认知。毛泽东立即直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虽然只有微弱的力量,但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红旗的飘扬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并且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中国的革命力量必将有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利。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国民革命暂时陷入低落时期,毛泽东领导建立了井冈山根据地。此时党内有着两派声音:左倾思想的人,仍然想以大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而右倾机会主义者,在强敌进攻面前,怀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前途。对此,毛泽东在文章里这么说:“犯着革命急性病的同志们不恰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这种估量,多半是从主观主义出发。其结果,无疑地是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另一方面,如果把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把反革命的力量放大了,这也是一千种不切当的估量,又必然产生另一方面的坏结果。现时的客观情况,还是容易给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而不观察实质的同事以迷惑。”这样的解释一阵见血地解答了两种声音的疑惑,坚定了自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也给予了人民以坚持下去的真理和信念。
虽然中国当时正处于危机之下,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是机会和信心掌握在人民的手里,这篇文章里毛泽东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豪迈和自信。当星星之火在不同的地方顽强地点燃着,只需要一阵风,一个聚起来的信念,便可化为漫天大火,熊熊燃烧。如果想要在短期内看到希望和成果,那么信念是动摇的,火种也是不够持续的,燎原之火也终将熄灭。毛泽东则充分地洞察了这一点,告诉人们,只要我们聚集大众力量,靠人民团结一心,全身心投入,把握时机,就一定能形成燎原之火,拯救中国于水火之中。
毛泽东在包括这篇文章在内的多处都强调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的形势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重要特点。认清了这点,就会明白军阀混战中为何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政权、明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明白游击政策不足以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只有找对了方向,才能促成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唤醒无产阶级意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剥削压迫的统治的主观力量。
这篇文章除了可以从时局和历史经验上看出毛泽东独具慧眼、审时度势的能力,还能从他的身上学到如何看待和分析问题和疑惑,他在文章中指出:“我们看事情必须看它的本质,而把它的现象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本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唯有冷静清醒、洞察本质的认知,才能对现实情景和未来发展方向得出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制定出斗争的方针和策略。这样的方法具有普遍的分析问题的指导意义,指引着教条主义和悲观主义更理性地看待问题。
在毛泽东的慧眼之下,我们清晰地看到了那个时代,混乱的世界里,有一群星星之火,持续燃烧着,在他和人民的坚持和清醒之下,火种越烧越大。燎原,也只是众望所归的时间问题,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每个时代都有新的星星之火,支持着整个中国熊熊烈焰的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