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文丽老师的《给孩子上阅读课》,每一句话,每一段文字,都打动人心。都会让我想起一张张小脸,想起课堂中一个个片段,想起自己说过的话,还有那些对孩子零碎的教育。一边读一边反思,一边读一边思考。所以书打开又合起,合起又打开……脑中突然浮现一个词:共情。之所以触动这么多,是因为共鸣特别多。人之所以会产生大量的共鸣,是因为经历过大致相同的环境或人事,以至于碰见类似的人事时,会产生共情心理,会映射到自己身上。于我来说,书本合起打开的时间是内省自己的时间。
教育是需要不断内省的。王文丽老师很会观察,很会反思。她听别的老师上课,观察老师们的教育细节,反思自己。自己上完课,也会反思课堂中的教育细节,提醒自己。在不断的观察和反思中,王老师越来越懂孩子们,越来越能走近他们,她的教育也越来越春风化雨,直达童心。我们班有一个叫轩轩的孩子,他是一个特别聪明、很有个性的小男孩,但是个性的灵魂也总会时时凸显于外表,他的习惯也是班里最不好的,让各科老师都很头疼。有一天午休,数学老师突然带他来找我,说管不了他了,让他自己在我这边反省。我问轩轩发生了什么事,他却不说话,问了好几遍都不吭气,我也有点生气了,不耐烦地说道:“再不说,你就不要在我这儿待了,直接背书包回家!”孩子一下子绷不住了,哽咽道:“我太……太难过了,所以说……说不出来”。听着孩子的哭腔,我一下子心软了。我说,“你先平复一下心情,平复好了,再和马老师聊,好不好?”轩轩点点头,自己捂着脸开始放声哭。我不知道他刚刚是犯了什么错,但是作为老师,让一个孩子这么委屈,我的心里也特别难受。轩轩哭了一会儿,带着哭腔对我说:“马老师,为什么我就必须按照老师说的要求去做呢?我只是用了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可是为什么就不对呢?”说完情绪又崩溃了,开始大哭。突然想起以前的他笑容总挂在嘴边,笑声爽朗,是那种很阳光的类型,特别招人喜欢,可是现在的他却多了那么多的压力和心事。我的教育,或者说,对轩轩的教育绝对是不妥当的,是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后来,我及时和轩轩家长进行沟通,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调整了对孩子养成习惯的要求。孩子的内心世界有他们的道理和规则,我们的教育也得去适应他们内心的方圆。
教学,也是需要不断内省的。王文丽老师会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声音,从孩子身上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自己的教学。从反思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到反思教学语言、教学形式,她唯一的反思标准就是她的学生。再去一一品读王老师整本书阅读教学现场,不难发现,王老师课堂的精彩之处绝对不仅仅是她别出心裁的设计,她对孩子每一次回答的评价和引导语言也是课堂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准确、暖心、幽默、真诚……会有很多词汇去形容王老师的评价引导,但王老师说她只是认真倾听了,用心回答了。她会去捕捉孩子们的表情,体察孩子们的感受,以心出发,从而提醒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调整和丰富自己的认识。就像王老师所说:“教师说得好,就有了‘故事’,教师说得不好,就成了‘事故’”,王老师用自己“好”的语言轻轻唤醒了学生的心灵,也启示作为教师的我们多反思自己的教学用语,多俯身倾听孩子的心声。
对于学生来说,我们是他们的老师,我们需要不断地自省,从而可以当一面明亮的镜子,照亮孩子们的心灵,照亮孩子们成长的道路。同时,孩子也是我们的老师,通过关注他们,我们也在观照自己。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他们已不是往昔懵懂的孩子,也不是彼时青涩的少年,人生会教会他们成长。而他们带给我们的另有满满的收获,也带着我们领略不一样的人生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