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天下午,忙里偷闲,在网上观看了第74届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
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受到如此大的心灵震撼和撞击。在影片最后,当约翰纳什终于从幻觉精神分裂折磨中,获得诺贝尔数学奖的时候,已经开始奔五年龄的我,竟也情不自禁,感动得潸然泪下。
观后细思,之所以感动,我与《美丽心灵》是有缘份的。
与此片有缘首先始自于2007年。
2007年我随团到美国进行公事访问,曾经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有过短期的访问和逗留。在普林斯顿大学停留、漫步的短短一天里,听到了一个久久难以忘怀的故事,就是关于影片《美丽心灵》故事主人公原型的。
当时记得人们介绍,强调的是普林斯顿大学对于教授和学术的包容。说是,从英国引进一位数学家做教授,结果整整九年,未写一篇论文,也未授课,整整九年拿着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高薪、没有对学校任何贡献。九年后,疯疯癫癫的教授一时灵光闪现,写了一篇文章,随即获得了诺贝尔数学奖。在详细询问介绍者,数学家的名字,未得到明确答案。以至于回国后,向别人介绍这段逸闻时,有点语焉不详。当时只有一个感叹,就是这样的情况在国内任何一所大学,和任何一个研究所,都是不可能存在的。你想,在每年都进行得学术评比和论文必须要发表到核心期刊的要求下,哪里可能允许一个疯子在九年的时间里尸位素餐,占着茅坑不拉屎?当然这个道听途说的故事里有演绎的成分,但是原型终于找到了,那就是《美丽心灵》的主人公。
到底在普林斯顿大学听到的科学家是不是创建博弈论的纳什?无从求证。人家姑妄言之 ,我辈且姑妄听之吧!
与此片有缘也源自于在新加坡和哈佛的公派出国留学生活。
在新加坡和哈佛的课程中,有曼昆和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导论,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近代经济学理论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理论一个著名的例子也就是著名的“囚徒困境”。
“纳什均衡”理论对现代经济学有多么重要,无法用简短语言叙述,无疑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纳什均衡也叫博弈论,用来分析个体在群体博弈状态下,每个人的最优决策在动态状态下相互影响的一个动态平衡决策结果。
有个经济学学术笑话。原来,有人形容,只要会分析“需求”和“供给”这两个单词,一只蝴蝶也可以变成经济学家;但现在,有了纳什均衡的理论,蝴蝶要想变成经济学家,恐怕就必须要在原来两个单词的基础上再学会纳什均衡这个词汇了。
而《美丽心灵》的主人公原型,就是“纳什均衡”的原创者约翰-纳什。
《美丽心灵》厚重笔墨描写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纳什的妻子。正是这位伟大女性的包容与耐性,让已经处于精神分裂严重疾病的数学天才,尚能够在现实与虚幻中挣扎,最后终于在无法完全摆脱虚幻的情况下,一点点、一步步学会尝试与幻影共存,从而慢慢将他们漠视。
而普林斯顿大学校方和朋友,对这位疯子天才的包容,也终于让诺贝尔奖颁发给了一位大半清醒的数学天才。
影片,最让人唏嘘不已的,最触动我心灵的,恐怕就是如何善待包容一些心理、心灵残疾的奇才怪才。
咫尺天涯,毫发之差,可以将人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也可以及时帮助人悬崖勒马。怎么才能让社会有如此共识,终而变成社会的良知和行动,是值得思考的,至于结果,我则是积极乐观的。
今天,在观看影片的时候,终于将几年前到普林斯顿大学的访问,在新加坡和哈佛的学习生活,以及经济学的理论联系到了一起。
吸引我的地方,不光是影片引人入胜的情节撰写,还有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拍摄境地,都让我不禁回想起去年留学的光景。
这也是为什么我感动,为什么觉得此片与我有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