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一首古诗《答钟弱翁》 。
(一)《答钟弱翁》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1)横野:辽阔的原野.(2)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工具.
[译文]在绿草如茵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在徐徐的晚风中,吹了一阵笛子.到黄昏,回到家里吃饱了晚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悠然自得地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高空的明月.
【赏析】在绿草如茵的郊野,一个孩子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那里放牛.天晚了,他骑着牛回家,偶尔拿出竹笛迎着晚风,吹出几支悠扬的曲子.回到家里,饱饱地吃一餐晚饭.天近黄昏,他连蓑衣也不脱,就露宿在明亮的月光下面.——作者把放牛娃的生活写得如此优美、如此快活,目的是劝告钟弱翁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过他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这里有几个意象“笛弄晚风”“草铺横野”“不脱蓑衣卧月明”都意味悠长。
(二)答钟弱翁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作者简介】
这首诗载于《千家诗》,作者署名"牧童"。钟弱翁,名叫钟傅,弱翁是他的字,钟傅是宋朝人,以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牧童"是宋代人。
[注释]
1.横野:宽阔的原野。
2.弄:逗弄。
3.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
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原野,
晚风送来几声悠远的牧笛。
归来吃饱饭已是黄昏之后,
蓑衣也不脱就睡在月光里。
[赏析]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美丽如画的乡村黄昏景色。一个“铺”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与绿草的平缓繁茂,一个“弄”字写出了晚风中笛声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悠远意境。三四句写归来饭饱,蓑衣都懒得脱就直接躺在月光里休息,表现了悠闲惬意的生活情趣。全诗情景交融,笔触生动,传达出对远离尘世、自由自在的闲适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搜出来两个不同的学习角度,读起来都有收获。先读熟,再背会,后默写,最后读读诗意,体会一下意境,还是古人的生活悠闲、自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