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来的,一开始是在研究动物方面提出来的。他用狗狗做的实验,把狗狗锁在笼子里,在外面通上电。在制造噪音的同时,让狗狗接受电击,这个时候它特别的想逃出去,但是因为关上门,它又无法逃脱。
做几组对照实验,在最后一次时,笼门事先打开,其他还和之前一样。狗狗因为之前的失败,在笼门打开的情况下,也不愿意去尝试。这就是塞利格曼理出的理论,因为一直遭受失败,所以下一次潜意识的认为不会成功,不愿意去尝试。
在之后的时间,塞利格曼把这个实验用于人身上。以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分三组实验,其中一组为对照实验。这三组都是利用噪音,第一组人的手无论放在左边还是右边都不能停止噪音,第二组把手放在左边没有噪音,第三组是没有噪音。根据实验可以知道,第一组在尝试过后因为都无法停止,选择放弃,第二组放在左边停止了噪音。
之后把实验对象打散,把原本第一组的人放在第二组,他并没有试图让噪音停止,而是继续保持不断。实验的结论进一步佐证了人在受到失败打击的情况下,会消极的面对,在没有尝试的情况下,就觉得自己做不到,这就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情况。
孩子为什么会习得性无助?
01、孩子自身低成就动机
在我们的身边会出现这样的人,在发生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觉得他可以完成,但是他自己就觉得失败比成功的几率大。他不能相信自己可以完成,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自信。面对困难不是想着怎么去解决,而是觉得自己无法解决,自怨自艾,这就是他们的低成就动机。这种人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对待事情没有规划,学习的时候也是漫不经心。
还有一种人就是遇到难题特别兴奋,跟打了鸡血似的,觉得什么问题都难不倒自己。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总能保持自信和勇气,这种人对自己的未来比较有规划,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这就是孩子为什么会习得无助,因为自己的低成就动机。
经常性的把所有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优点,所有的错误都归因到自己身上。长期下来会失去自信、自卑、内疚、敏感,进而产生习得无助的心理。
02、家长、老师不正确的评价方式
孩子在一开始是信心满怀的,对任何事情都有好奇心,对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跃跃欲试。但是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做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些事情会打击他,让他觉得自己不行。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否定自己的,是对自己没有自信的。
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有习得无助的苗头,如果家长和老师再去讽刺、贬低孩子的时候。那就更没有自信,更会觉得自己不行。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加重习得无助的苗头。
父母在面对孩子习得性无助怎么解决?
01、给予孩子自信
有些时候我们只觉得夸孩子会让孩子骄傲,但是适当的夸赞可以让孩子充满自信,变得更有力量。在孩子对一件事情没有自信的时候,或者不敢行动的时候,作为父母不应该过多的强调结果,而是去鼓励孩子、给予孩子自信。
如果在鼓励下,孩子还是没有完成,父母也不要责骂孩子,而是夸他的付出和努力,很敢于尝试的人是勇敢的,无论结果怎样,对因为他还在养成的过程中,父母对他的肯定很重要,这也是让孩子建立自信的过程。
02、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有时候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是因为父母不能正确的接收到,不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时候就需要父母通过现象看本质。当你能用心去看到那个无助的孩子正在寻求帮助,你能给予他帮助会让他更有安全感,变得有力量去面对后面的事情。
爱是一种能力,不懂的爱可能会成为人与人之间的障碍,没有谁天生就该会什么,不会什么,不会学了就会!什么时候都不为晚,只要你愿意开始,让我们一起学会爱的能,一起学习做懂孩子的父母,在孩子人生成长的路上做好陪伴守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