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二十二章学习笔记


【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释义】

夫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可惜小了一点!”有人听了,以为器小就是节俭的意思,于是就问:“管仲是节俭吗?”夫子说:“管仲有三个公馆,替他办事的官员,都是一个人掌管一个职位,不兼职。这怎么称得上节俭呢?”又有人觉得,这三座公馆都是国君所赐,怎敢推辞呢?管仲是因为知礼才这么做的吧?于是又问:“那么,管仲是不是知礼呢?”夫子说:“国君在宫殿门前设了个屏风,管仲在自家门前也设了屏风;国君为了两君的友好设宴时,在正堂的两边设有放酒杯的坫,管仲在自家宴客时也设有放酒杯的坫。管仲如果知礼,那谁不知礼呢?”

【本章主旨思想】

量小非君子

本章夫子之所以认为管仲“器小”,有两点依据,一是管仲缺乏节俭的美德,二是管仲不遵礼制。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礼制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管仲不遵礼制,当然称不上君子。在古代道德评价中,节俭占有很大的分量,而管仲生活奢侈,故而受到孔子批评。有人也许会问,遵礼和节俭与“器小”有何关系?在孔子看来,遵礼是对传统和制度的敬畏,节俭是对自己欲望的约束,越礼必然狂妄,奢侈必然放纵,狂妄放纵的人肯定偏狭,容不下不同思想和持不同意见的人,故曰“器小”。器小之人,固然可以凭才干成功于一时,但很难广采博纳,建立起为后世效法的制度。的确,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了伟大功业,但是,在他死后,齐国便人亡政息了。也就是说,管仲并未为建立一套真正的能使齐国长治久安的制度。孔子说他器小,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感谢潘纮老师的精彩讲解,感谢李世财老师的精彩分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