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高潮,请自行类比生理高潮……
今年七八月份的时候,加了个社群,进群后参照群规改了昵称,坐标+职业+称呼。结果一说话,瞬间就有好几条请求加为好友的提示:“你是做运营的啊!想请教一下”,“你是做哪块运营的?想认识一下”,“同行,交流一下”……
惊讶之余,我开始琢磨起这事:运营有那么厉害,自己怎么没发现,这半年工作难道做瞎了?最想搞明白的一点:大家看中了运营的什么?
后来经过一番了解,因为运营工作的广度(什么事都得做),他们竟把“运营”和“什么事都会”等同起来了。什么事都得做,所以什么事都得了解,到外人眼中,就有了什么事都会的体验。
差点就膨胀了。但冷静下来后,换个角度望过去,为什么不去成为那个“什么事都会”的人呢!
需要什么,就能想办法学会。王小波说过: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现在“什么事都会”了,即,以前不会的现在也能想办法学会了,就不再无能了,也没必要愤怒了,更不会有痛苦了。
工作总是很忙乱,没有计划性,学习优先级安排;和人交流老是讲错话,怀疑起自己的情商,学习沟通表达;总认为别人说的都是对的,但明明是两个相悖的观点,学习批判性思维……
于是,学习成了一切能力的源头。如果把知识、技能、能力、价值观、性格特质、动机等个体素质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学习无疑站到了食物链的顶端。
但是,学习也是需要学习的,就像其他能力一样,学习能力也是分高下有无的。
这里需要把学习意愿讲清楚,爱学习不等于学习能力强。回想一下学生时代,总有几个学习比谁都刻苦,成绩就是一般般的同学,是学习能力弱了。
会分高下,是落在学习上的目标有差异了。分享一个大家感同身受的例子——学英语
我是小学4年级开始学的英语,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进入社会后又3年,自己在学习英语这事上已经有16年光景了。如此长的时间,一个青年长成了成年,还没学到另自己满意,得有多么恼羞成怒。
没坚持下来,是我的第一反应。对比那些英语大成者,自己那点努力跟玩泥巴似的,人家可是奔着盖房子去的。
心中没有目标,是我的第二反应。初中、高中学习英语还有个目标——考试,到了大学,被一位英语大牛刷新了对英语的认知(哪是奔着考试去的,是在接触西方文明啊)。但是刷新掉旧认知后,新认知没成长起来,以至于大学那几年,我学习英语的目标,一直都是“会英语是件很酷的事儿”……
2016年10月19日,我参加了李笑来在知乎上的一个Live——人人都能用英语。这是我对英语认知的又一次刷新:用英语。学英语就是为了用英语,不用,学它干嘛。但是没学好,没法用起来,真的是这样吗?!
想和外国人交流,会说“Excuse me”和“How are you”,这天大概率能聊起来了,场面可能会有些尴尬,但是人们总是有耐心去弄明白和自己有关的事,要不来三里屯的商贩们怎么挣外国人的钱。
想看英文原著,四级的词汇量(背过abandon),会查英汉词典,这书基本就能读起来了,阅读体验可能会差一些,第一遍精力都花在查词典注解释义上了,第二遍就能读顺畅了,第三遍、第四遍……觉得重要无比的英文原著,多花些精力在上面,应该的。
想上google查个东西,会打出查询问题的英文表达(百度啊),需求的信息一定会出来的,看不看得懂却是另外回事了,看不懂还能查词典嘛。
于是,我们从用英语的角度望过去,学英语的优先级没那么高了,能不能用英语成了最优先关注的事。用的次数多了,时间久了,英语还会差吗?!熟能生巧这事可没那么高门槛。
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成了目标,学成后干嘛,没想明白,我就是这样把自己困在学习的苦海之中。
想明白学习以后,各种奇技淫巧,在我眼里成了鸡肋之物。别人花心思寻找更好的英语学习app,我花心思研究这本书(书中的知识)值不值得读;人们沉迷于研究速读,我沉迷于寻找提升英文原著的阅读体验——反复出现的词汇记下来,下次用不着查词典了。
分享完毕,终于要给学习分个高下有无了,看结果嘛。知识学了多少我们看不清楚,但事情办没办成我们一清二楚,那些把事情完成的漂漂亮亮的人,能力就是强,即,学习能力就是强(这里的事情指“需要学习以后才能完成的事情”,前文提到过,请不要纠结,那没意义)。
想到,学到,做到,是学习了。学习前必有目标,即想到;学习后必是奔着目标去的,即做到。但是学习有时间长短,难度高低。
有些学习时间极短,难度也低,比如办公软件Excel。想对数据做个筛选,但不知道某个函数怎么写,打开百度进行搜索,然后再回到Excel照着百度上面说的操作,算是想到学到做到了。
有些学习时间很长,难度较高,比如数据量大到Excel处理不过来时,要用到数据库了。就先要了解数据库原理,如何安装数据库,如何导入数据,如何写sql语言统计数据……过程复杂极了,没几个月学不下来。
还有些学习成了传说,时间无限长,难度无限高。比如姜太公钓了一辈子鱼才出山辅佐周文王,诸葛亮住了半辈子茅屋才出山追随刘玄德;王东岳隐居终南山下潜心修学20年,才得出“递弱代偿”哲学原理,自成一系。
假如你还在纠结精神高潮是怎么一回事,去看看王东岳的著作,我想你能明白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