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为政篇第十七则。
1、原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傅佩荣原文
孔子说:“由,我来教你怎样求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求知的态度。”
由即仲由,字子路,鲁国人,小孔子九岁,名列与政事科。
知道就是知道,不必缺乏信心;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虚张声势。如此一来,才能脚踏实地,认真学习,这才是求知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一般没有问题,问题就出在有些人是“不知为知之”。明明自己不知道还要假装知道,可能是因为怕丢脸或是有其他原因。
事实上,不知道的事物,只要不耻下问就可以了解,何必骗人呢?况且今天的信息如此发达,又何愁不知呢?身处当今社会,只要学会分辨正确的信息,就可以自己教自己。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就不愁不知道。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这句话一连多个“知”字,是为了讲明一个道理:对知道的东西就知道,对不知道的东西不要勉强装作知道、而是坦诚自己不知道,这样的对待知识的态度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表现。人有时候容易陷入一种坐井观天的自我满足感,仿佛一切知识都不过尔尔,其实“全知全能”并不是智慧的表现,它会阻碍你求知的脚步,从而一直将自己限制于那小小的一方蓝天。知道自己知识的边界在哪里,知道自己有很多还不明白的,也会引得自己去探知求索,从而不断扩大认知和理解、朝着精进的方向前进。与大家共勉!
4、弘丹学习心得
这段话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中学的时候就学过,可能真的能做到呢?
扪心自问,我没有做到。我有时候还是会自欺欺人,不懂装懂。在以前上学的时候如此,现在工作了也会如此。我们有时候的确会因为面子问题而不懂装懂,错过了学习的机会。
读这段话,让我想起之前听古典老师《6堂职场发展必修课》时,古典老师提到的“对待不知道”这件事的态度。
古典老师看世界GDP调查,觉得非常震撼。公元1820年,中国的GDP占到世界总量的32.9%,远高于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总和,但从1950年到1980年一直在4.5%左右。
在公元元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到世界总量的26.2%,仅次于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公元1500年,中国超过印度,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公元1700年,中国的GDP占到世界总量的22.3%,而欧洲占24.9%,中国的GDP大致与整个欧洲相当。公元1820年,中国的GDP占到世界总量的32.9%,远高于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总和。1870年,中国的GDP滑落到世界总量的17.2%,1913年的8.9%,从1950年到1980年一直在4.5%左右,但从1998年又上升到了11.5%。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只占了5%,发生了什么事情,中国比别人差了那么多?
有人把地图拿出来,中国的地图,把中国放在了地图的中间,把周围不知道的,随便画,不去关注。
关于不知道这件事的态度。中国把不知道这件事情,贴上了邪恶的,妖魔化。
西方的航海家,对于不知道,具有探索精神。
对于不知道的态度是很关键的。其实英文中,know和no是一样的发音。“知道”和“不知道”是平等的。
审视我自己对待“不知道”的态度,我是恐惧的,害羞的,躲避的。我是多么想把自己的不知道的东西隐藏起来,不让别人发现。所以,提问的时候会考虑自己问的问题是不是太愚蠢了,太简单了,是不是会露馅了。
人都是从“不知道”到“知道”的,你越是躲避,越是恐惧,这个过程就越慢。要正视“不知道”,有探索精神,去把“不知道”变成“知道”。首先,要从认识上接受“不知道”,调整对待“不知道”的态度。
不知道和知道是平等的,应该一样对待。
5、都市隐居人 对《论语》为政篇第十七则的理解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这段话是孔子对弟子子路说的:“仲由,告诉你什么才是智慧。知道什么是你已经知道的,什么是你还不完全知道的,这就是智慧了。
子路名字叫仲由,性格直爽好勇。性格直爽刚强的人往往对自己一知半解的事情也当成已经知道的。事实上这样的学习态度大多数时候并不会被人拆穿,别人还会以为你知识丰富。时间一长,人就达到了欺骗的最高境界:连自己也一起骗了,以为自己很智慧很博学,这样就真学不进去了。
所以好学生的学习态度一定是谦虚的,一定是知道的说知道,不完全明白的就当不知道的来学。
当然,还可以有另一种更“通行”的解释方法:“你该知道的,不知道也要知道,不该你知道的,知道了也当不知道,这就是聪明”。
三毛从军记里的三毛就是这样给教育的!这也是某些“国学大师”口中的“中国人的智慧”。当然,这个“智慧”在孔子口中,应该就是“乡愿,德之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