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茶不好,惯用词为“苦涩”,殊不知,在茶的世界,“苦”与“涩”,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如何准确、科学地表达对于某款茶的不满,请从学会区分“苦”、“涩”开始。
何为“涩”?“涩”产生的缘由,是茶中以酚酸、儿茶素等为代表的多酚物质,亦称茶单宁。品茶时,茶多酚与唾液中的蛋白、糖蛋白相融,聚合为一层不透水的薄膜,催发口腔局部肌肉收缩,形成“涩感”。
当薄膜裂开,口中恢复舒展状态,一股舌底生津的快感油然而生。潮汕人品单枞时,将适度的“涩感”称之为“有茶底”或“有肉”,说的正是“涩化生津”的绵柔悠长。
何为“苦”?咖啡碱等嘌呤类化合物是构成“苦”的要因。有别于诱发“涩感”的多酚物质,咖啡碱虽起到醒神的功效,却无法产生回甘。准确说来,“涩”是口腔内的触觉,“苦”才是味蕾上的体验。“涩”是回甘的前提,“苦”则是简单粗暴的不适。
觉得茶不好,请先凝神静气,感受口腔中到底是一种略带阻力感,继而齿颊生香的回味,还是仿佛饮中药般,且不产生后续口感变化的煎熬。前者不失为好茶,后者请丢入垃圾箱。
需注意,“涩”虽优于“苦”,却不是越涩越好。三月,经一冬之酝酿,茶树带着沉淀已久的养分,随万物睁开惺忪睡眼,此时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适中,加之充裕的、代表茶鲜爽度的氨基酸,品一盏头春,只觉清新而尾水甜。
但若到了夏至,季风带来丰富雨水,茶叶处于疯狂生长状态。对比春茶,夏茶中的咖啡碱含量剧增,仅存的氨基酸已无法掩盖夏茶的“苦”。此时本应有的回甘,也因茶多酚的旺盛而使品茶者舌头被“涩”得近乎麻木。既苦又涩的夏茶,爱茶者还是敬而远之。
潮汕少数不良商人将茶称之为“乌面贼”,似乎爱茶者都可任其鱼肉。核心原因在于茶客往往不懂正确区分舌尖上的感受,更不理解不同感受背后的原理。
“清洌、醇厚、芬芳、浓酽、怡人……”那些似是而非的概念,究竟是指引,还是陷阱?是生活美学,还是皇帝新装?
懂茶,请从有理有据地吐槽一款茶开始。
作者简介: 茶里君,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硕士,茶文献研究者,旨在用故事把茶里的秘密说清楚。每周更新与茶相关的纯原创好文,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