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总在收工的时候,习惯性掏出手机,拍摄几张大湖日落。当然,平日里按下的快门也不少,微信朋友圈,尽是美图分享。
“带着感情,才能做出好作品。”对于东湖,看得出来他是真爱。
蜿蜒的28.7公里道路,他们往返不知有几回。用眼睛丈量每一寸土地,于心中构思着一个个关于大湖的故事。是寻找一种天赐之美,也是在融情的基础上创作另一种惬意。
比如说放置一把椅子,都有讲究。“什么地方适合停留,是欣赏风景极佳位置?同时,你坐在那儿,也可能成为别人的风景。”这件作品里,每个人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一把椅子带来的,是科学与审美的双重考虑,设计样式、安放距离与位置选择,马虎不得。
为此,他们常常开车拖着几把椅子,一遍又一遍在湖畔晃荡。就像做学问的老先生,手里拿着一把尺子,沉着冷静,在纸上不停比划,期望能寻找到最佳答案。
前几天参加一个农业休闲论坛,晚餐的时候,一位来自五台山某个农庄的大姐,兴奋的跟大家分享心得,“这趟出行收获很大,颠覆了我们的一些观念。”她说丈夫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修路,把遇到的弯弯绕绕一律铲平,他要学着去欣赏一棵树、一丛花、一块石头在自然里存在的美。
大姐相信,一个尊重多样性的农庄,会给它的游客,带来不一般的乡村旅游体验。
论坛上,主讲人提到了目前一些新农村、旅游点建设的误区。比如样板被推出来后,就被大量复制贩卖到各地。偷懒的借鉴者,甚至没有将这些他山之石进行本地化梳理,何来能可以攻玉之说。直接强行生硬移植,必然导致了水土不服,画虎不成反类犬。
一朵花,有它绽放的最佳时间,这是规律,生之于天。正如一个人,总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优点。心怀宽容,与之对话,在理解中,才能实现双赢,寻找到其迷人的味道。
“将设计轻轻放在绿道里。”并不是声音大就是权威,如何控制住设计师挥斥方遒的欲望,尤为重要。
“推倒一座山,填平一个谷,改变河流的走向,都会让地方自然地貌发生极大的变化,后果可能会持续几百年上千年。
”这就需要有一种对大自然负责的心态,需要尊重与敬畏。“要尊重自然,尊重环境衍生出来又影响着它的文化。”
举重若轻,不动声色的力量。在这方面,我们老祖宗有着相当多的成功经验。
传统园林艺术里,风景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充满灵气的互动。各种借景、互嵌,智慧的设计者,将一花一石友好的纠缠于一体,既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又很好的把握住人工与自然的平衡点,将杂乱无章不留痕迹的转变成为舒服的美。
在奇思妙想之中“无中生有”,说到底,这是一种关系的经营。物与物的关系,物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各种元素相生相容,和谐生趣。在这个关系里,或许,就栖息着永恒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