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我曾最不喜欢的一部就是三国,里面的很多故事情节即使到了大学也不知道,所以以前读书上课的时候,提到三国的时候,我总是害怕老师点我起来回答问题,躲了十几年现在终于补了回来,还是后悔有些晚一点认识他,但是也来的适宜,要是以前,我想看过也不曾有任何感触,现在来看,感触甚多,给予我的智慧也是甚多的,值得。
对一直有争议的刘备形象,听到最多的就是虚伪,传销头子,假仁义。要是以前的我的确对于刘备喜欢不起来,不够直爽,有一些虚伪,还因为他死了那么多忠义志士,好感实在刷不起来。但是看完停了几天才来这里把我所想写下来,对于刘备这个人,我想是非常敬佩的,在三国之中,他是最没有资格去争天下之主的,曹操背景强大,孙权也是名将之后,但是刘备是织履之辈,庸碌了大半辈子,才开始自己的大业之旅,很多人说他成功是靠兄弟,靠诸葛亮等将士志士,对,我承认,他能称帝很多地方是靠这些人才,所以他很幸运,但是他会识才,我想这是一种能力。很多人说他虚伪,假仁义,但我想一个人能把仁义假一辈子,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如果他真的假仁义,是个聪明人一看便知,更别说朝夕相处,诸葛,凤雏,旷世奇才,又何曾不知晓他的为人,甘愿为他付出一切,甚至生命,我想至少在诸葛,凤眼里,刘备是一位值得追从的君主。刘备在最后一战的时候,有很多原因,表面是为兄弟报仇,但到底还是大志未报,这种感觉也许我现在还是没办法体会到,毕竟我还没有到五十岁,而那个时候我却什么都没有,但我能体会到寄人篱下的感觉,他长年寄人篱下,什么都没有,我记得第一次战争胜利,他拉着诸葛的手,眼含泪水对诸葛说,我这一辈子从未赢过,多亏有孔明先生。那种辛酸感扑面而来,而这个时候我相信诸葛心里也是无比辛酸和坚定为刘备出谋划策的准备。他虚伪吗?不觉得,因为不管是以前战争时代还是现在的民主时代,我相信得人心得天下,不会错。从心里佩服和服从一个人才是最大的智慧。但很难,让一个人从心里认可自己。让我想到现在带团队,尽是如此,团队也是需要团结,信任,认可,才可以发挥出最大的力量。不知道明日是否还可以活,但这辈子想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完成,放手一搏,再努力努力,也许呢,很多人刘备其实是三国里面最伟大的人,当然,要读出这一点,一定是走到生活尽头过,经历崩溃,经历绝望和痛苦,但任然还是选择再坚持坚持。哪怕最后失败了,刘备最后输了,也许是历史使然,还是个人战略能力差了些,不管怎么样,这是他的结局,奋斗过的结局,和命运不服输的结局,我尊敬他。
许多镜头红了眼酸了鼻。陈宫毅然赴死,阿瞒一直拉着他送他直到生命的尽头,那种从心底发出的不舍我想是真的。吕布赴死时,貂蝉披着曾经救她性命的袍子陪着他一起走,虽然最后被拉走,那种两个人眼里只有彼此的爱恋我落泪了。子敬一方富豪,散钱财清贫为孙权出谋划策,最后走的时候,还想为主公写下什么,可惜拿笔就已走了,我想写的会是为国家的安危和寄托,那种忠义无法言喻。子龙在死的绝境依然护着刘备的孩子,最后伤痕累累见到刘备的时候,轻轻拍了孩子,孩子有动静,他笑了,带着血的笑一点都不狰狞,而是一种深深的感动辛酸触动心头。有太多镜头,没办法一一写出来,我原以为一个女生,不喜欢这些,却一次一次为它牵动心绪。
里面所有人没办法一一分析,太多了并且仅自己一次之缘了解不深,但每个人的结局都是自己性格使然,鲁莽,易怒,傲气,目中无人,残暴,狭隘,忍耐,大局,谨慎,背叛等等太多标签了。我想在今后走不通的路,想不清楚的事,古人早已告诉我们答案,只是我们需要多想想。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情,我想看来都是不一样的收获,我愿,一辈子读它,走进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