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则新闻“15岁男孩跳楼自杀 父亲在孩子头七祭日跳楼身亡”。
从标题上,就能感受到深深的悲伤,一位中年男子从9楼坠楼身亡,而这天正是他15岁儿子跳楼自杀的头七。
知情者说,这位父亲与儿子感情很好,儿子发生意外后他悲痛不已,原本家属也想找机会让他出去散散心,没想到他竟如此决绝,选择了与儿子同样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
看到这则新闻,不禁想起了前北川宣传部副部长冯翔的自杀,冯翔8岁的儿子在512地震中不幸遇难。冯翔忍着悲痛全身心投入震后救灾工作,一年后自缢于家中。冯翔的离去,引起了大众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视与讨论。
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呢?
我们先来看对于心理危机的定义——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等情绪。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心理危机干预最重要的面向对象之一的是自杀高危人群,自杀高危人群包括以下三类人群:1、抑郁症患者;2、有重大创伤并单独独居的人群;3、看见过自杀场面的一些人群。
而上面两位父亲遭遇的都是突发性并灾难性的事件——亲子的意外离世,并目睹死亡现场——而这正好属于自杀高危人群。
如果,如果在这两位父亲的身边有略知心理危机干预常识的的朋友或家人,或许悲剧有可能会被预防。
在湖北利川“东方之星”的沉船事件中,一位心理救援以及危机干预专家曾预防了一起悲剧的发生。在沉船事件发生之后,有关部门和心理救援专家一起走访了在事件中有亲人离世的家属,其中有一位老先生,他的老伴在事件中离世。当心理救援专家走进这位老先生家里时,心里就“咯噔”了一下,因为老先生在老伴离世后是一个人独居,但家里和老先生自己身上都收拾得十分整洁。
心理救授专家有意识的去和老先生进行一些针对性的交谈,发现他虽然也很悲痛,但交谈时非常有条理性,当中老先生还说了一句话“我女儿现在在国外生活和工作都很好,我也没有什么牵挂了”。心理救援专家随后在第一时间告知了相关部门要安排人24小时陪伴这位老先生,并联络上了正在赶回家途中的女儿,告知女儿老先生自杀的风险等级很高。
志愿者在陪伴时发现了一些药物,果然老先生已经有了想要去陪老伴的想法,在专业心理人员的后续疏导和赶回家的女儿的陪伴下,老先生终于从老伴突然离世的悲伤中渐渐走了出来,接受了现实。
在这件事中,“收拾整洁”和“没有牵挂”是两个很重要的信号被心理救助专家看到了,这两个信号表明老先生正在准备与这个世界告别,这是在很多自杀者身上都会显现出来信号。张国荣在离世前逐一拜访了每一位朋友,这实质上也是一种信号。
自杀者的心理一般会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杀动机的形成。在遭遇挫折或打击时,为逃避现实,想以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或是借自杀作为对自己因做错了事而产生的悔恨、惩罚。
第二阶段,心理矛盾冲突。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作出自杀决定。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自杀者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这也是自杀行为可以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础。
但周围的人往往认为常喊着要自杀的人其实不会自杀,因而不太关注欲自杀者发出的信号,以致痛失救助良机。
特别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会有人网络上告知大家自己要自杀,往往这会是一个求救信号。当一个人发出这个求救信号,其实等待的是希望有人还能劝说自己活下去。而且在这个阶段,自杀者还会出现反复,比如连着几天都在说要去死,往往这个时候,更会引起网友的奚落和攻击。殊不知这是一个生命的潜意识在努力求救。
所以,看到这样的“信号”,千万不要当键盘侠,因为事关人命的时候,键盘侠和网络暴力之间只有一线之隔。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珍惜。
这也是为什么在2017年初,网络上会有那场争执:徐凯文老师做为心理咨询师伦理委员会秘书长直接与一位网红心理大咖对掐,原因就在于网红心理大咖发表在网络之上的某些文字很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在网络另一端的某一个曾经有过重大心理创伤的人重新陷入抑郁悲伤自我怀疑的黑洞中,导致更大的悲剧发生。
话题扯远了,说回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自杀者平静阶段。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这样周围的人真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转了,从而放松警惕。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转的表现。
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者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因此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在前面说到的老先生和张国荣都已经经历着或经历了这个阶段,不同的是,老先生被发现了,而张国荣却“走”了……
大家也许会说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心理学家或心理救助专家的专业性。其实做为普通人,怎样才能发现身边人可能有自杀倾向?如何才能防范意外发生呢?我们可以对以下常识略做了解:
我们不需要特别关注到身边的每一个人,只用关注到身旁的高危人群。比如——
突然患上重大疾病或突然遭遇身体残障的人
慢性病越来越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的人
在近期内遇到重大灾难性事件的人
性格突然发生与以往相反变化的人
突然委托其他帮助保管财物的人
……
比如在这篇文章开始说到的那则新闻里的父亲,就是在近期内遇到重大灾难性事件的人……
如果在身边发现了高危人群,需要马上告知家属或相关人员,安排“陪同”计划。因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个人最私密的一件事,一般都会独自完成。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陪伴者只能起到预防自杀的行为,无论是陪伴者的规劝安慰或是指责,消除自杀者念头的可能性都很小,所以同时需要求助于专业心理工作者。现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已经相对成熟,基本上各地红十字会都有成立心理救助队,百度上也可以搜索到公益的心理危机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