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能臣

治世之能臣

        人常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人到中年,却看《三国》,不甚喜欢,尤其是对大家公认的“白脸的曹操”心生敬佩。究竟是治世之能臣,还是乱世之奸雄?我则更倾向于前一句。

        罗贯中先生关于《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的倾向,让我们对于曹操的看法必然是一个负面形象:老奸巨猾,心狠手辣,忘恩负义,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然而,事实上,曹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这样写到:“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他对这几个历史上曾经建功立业的皇帝褒中有贬,却对曹操评价不错,能文能武,治世能臣。

        曹操重视人才,礼贤下士。因为他认为古今成大业者,人才至关重要。曹操手下武将骁勇善战,诸如曹仁、许褚、夏侯惇等;文臣足智多谋,诸如荀彧、郭嘉、司马懿等。他对人才的思贤如渴丝毫不亚于刘玄德。刘玄德有三顾茅庐招纳英才的经典故事,曹操则有赤脚喜迎故友许攸的感人举动,有为关于屈尊系鞋带的惜才细节,有以德报怨重用那个把他的祖孙三代骂得底朝天的讨贼檄文的撰写者陈琳的豁达做法。

      在曹操的眼里,只要是个人才,那怕与他曾经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他都可以不计前嫌,以礼相待。曹操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荀彧多次猜中曹操的心思,曹操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至于那个恃才放旷的杨秀之死,其根本原因也不在于曹操的嫉妒杨秀的才能,而是杨秀本人卷入了世子争位的宫廷斗争之中。

      有人说,这是曹操的“狡黠”,这是曹操的“虚伪”。与其这样说,不如说是曹操的智商高,情商更高。

      曹操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他有很强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官渡之战,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之所以会取得战争的胜利,除了许攸的投敌,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曹操已经整整准备了八年之久。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八年厉兵秣马,蓄势待发,首战便旗开得胜,打出了气势,极大地削弱了袁绍的势气。他谙熟兵法,三十六计灵活实践,却不拘泥于兵法所云,常常出其不意,将计就计,险中求胜。官渡之战,足以看出曹操的有很强的军事指挥才能。

      曹操广开言路,果断有主见。 每次遇到难以决策的事情,曹操总是要征求几位谋士的意见,先不表达自己的看法,综合各种意见,通盘考虑,最后才做出判断,而且做事不优柔寡断,虽然疑心很重,但是却能兼听则明,察纳雅言。

        当然,曹操身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称赞的地方。他心胸宽广,有抱负,注重细节,大局意识强,大丈夫能屈能伸,教子有方,不任人唯亲。

      总之,我认为曹操堪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