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橼
人性是一种选择,当面对人生道路无路可走,无从选择的时候,你会选择一条如何的道路?为了生存不择手段,不顾一切获取所谓的光宗耀祖,所谓的风光成功?还是对自己狠狠相逼,过苦日子,放弃亲人铺设的康庄大道,坚守人性的底线,坚定不移,做有骨气,善良忠厚的淳朴人,靠自己的双手与智慧一砖一瓦构筑人生?这真的是一条极难抉择的人生之路。
有幸拜读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李佩甫先生的平原三部曲二《城的灯》,一开篇儿就被先生的词语独特深深吸引:“一丝儿一丝儿、一水一水、一湿一湿、一朵一朵、一缕一缕、一浪一浪、一漫一漫、一霞一霞......”;还有描写父亲的词语:“趔趄、窜动、哼哼叽叽、嘟嘟囔囔”,无一不是的把景色的样子和老父亲的形象刻画的生动具体,令我深深折服。接下来时不时河南习俗以及文化特色恰到好处的篇幅交代,又使读者在拜读小说的同时,拓宽了知识点,推介了乡间民俗民风。整篇小说读来,不忍合书,更令我这感性读者时不时就水儿出一汪泪。感触之深,我是捧着一颗心读完的此书。
这是一本拷问人性的书,通篇下来,先生对小说情节发展的设计总是让人出乎意料。本以为冯家昌去部队,汉香会按照自己的生活路线,默默等待也就好。谁知,汉香没有嫁妆,没有聘礼,没有娘家人的陪同,甚至没有男人的认可,就住进了冯家昌那个家徒四壁的家,纤纤玉手地养活起一个老爹、四个蛋儿,任凭岁月令双手布满层层老茧,熬尽沧桑;当汉香经历了冯家昌的背叛与抛弃,看过了大都市的五光十色,碰到老梅,遇见植物,直到在村里当支书,带村里人种树,教村里人懂文明知礼仪,再到最后终于培植出罕有的,能让全村人致富的月亮花。本以为就此可以看到好人好报,汉香受人尊敬,老四最终得偿所愿与汉香举案齐眉。先生笔锋一转,将好人汉香及老四的下场一个设计的悲惨,一个设计的荒凉。为什么?这是先生的高明之处。这个结局,就像一根针、一把剑,刺进、插进人们的内心深处!好好问问自己的灵魂:为什么好人没有好下场、好结局?而冯家昌却横行世间,坐拥沃土?那些忘了本的人游刃有余、风生水起,而那些守得住初心的人却走向毁灭?先生无一不是的在驱赶着人们的思想向真、向善、向美进行深度思考,刺激着人们的灵魂深处那一点点光和热,让它们经过强烈的刺痛后将光、将热无限放大,无限传导、扩散......
说说冯家昌。从小的原生家庭就是被人不齿,看不起,穷的兄弟五人一直没鞋穿。他的选择有错吗?他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活,他的生存环境没有给他任何选择的权利与空间,整个家族的命运都在他那扎着十二颗蒺藜的脚板上。他没有选择,他只能如此。他只能对自己狠,对爱情狠,对对手狠,只有如此,他才能对自己可怜的家人们亲。汉香是了解家昌的,所以面对背叛,面对抛弃,她仅仅是“站起身来,长叹了一口气:‘我看错人了。’就挺着身子,一步一步地走了出去。”快八年的艰难时光她替家昌撑起了故乡那个支离破碎的家,却撑不起一颗人穷志短,没有傲骨的魂。汉香释然,因为了解,所以慈悲。
再说说汉香。此部小说最主线的人物。她被先生写为真善美的化身。她不惧流言,不惧劳苦,不惧刺痛。她对爱情痴,对理想痴,对众生痴,痴痴的慈悲为怀,痴痴的怀揣一颗淳朴坦诚的赤子之心。直到最后惨受迫害,嘴中一直喃喃的仍是:“谁来救救他们,谁来救救他们......”如此的菩萨心肠让人动容。汉香的此生不停为他人奉献,总想为社会,为村人,为他人做一些好事,帮助他人,不断付出,最后被先生神化,成为“香姑坟”,受人敬仰。也恰恰指明了一条道: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才是受世人所遵从的正道。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城的灯》,灯光绚丽多彩,看似华贵奢侈,实则虚幻迷惑,照花了人心,迷惘了人身,丢掉了傲骨,丢失了灵魂,权利物欲获得的全胜始终弥补不了道德丧失的心灵黑洞。灯是现实,星是理想,眼里占满了灯,就看不见了星。
可是,人生始终还是要有点梦想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