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沄希
1
中国式老好人是适应社会的一种发明。恭敬的笑脸下是被讨好型人格所拖垮的人生。
他们看似乐于助人,但并非出于自愿。他们是观察家,能敏锐捕捉别人的情绪,看别人脸色办事;他们是奉献者,内心憋屈,张口却说不出不字。
做到以上几点的人,恭喜你,是个老好人。
采取讨好的姿势蹲着,以免和别人翻脸。带着谄媚的面孔笑着,幻想我爱人人,人人爱我。害怕被别人否定,压抑真实自我。
对不起,老好人的别名是讨好者。
陶好和任欣从小就认识。
5岁时,父母说,不听话的孩子没人喜欢。陶好点头不哭,任欣摇头大哭。
10岁时,同桌问,下课一起去厕所吗?陶好没尿也跟着去,怕同桌不高兴。任欣没尿不去,不愿白闻臭味。陶好的小伙伴挺多,大家说任欣不合群。
15岁时,老师认为这道题只有一种解法。陶好闭嘴,没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任欣举手,讲出自己的思路,老师尴尬,同学不觉得TA聪明。
20岁时,舍友痴迷某种游戏,拉人入坑。陶好自己的作业还没完成,却陪着舍友打游戏,为了不被孤立。任欣和舍友发生争执,理由是过度游戏耽误学习还影响他人休息。
25岁时,陶好常常加班,常常帮别人的忙,因为担心以后别人不帮自己的忙。任欣总在和自己赛跑,不喜欢帮前辈买咖啡跑腿,别人批评TA不懂事。
30岁时,小区的保安夸陶好是个好人,见ta老帮邻居扔垃圾。任欣升职当了部门领导,讨厌TA的人常有,喜欢和TA合作的也不少。
陶好累病了。陶好说,生活充满无奈。天一热,楼道里蚊蝇绕着垃圾飞舞,TA不帮着扔咋办,还能为这事吵架吗?多伤和气。职场生存,领导问有没有不同意见,TA不敢吭气,能和上司唱反调吗?不能得罪人。
任欣为自己的人生忙得生龙活虎。得知陶好病了,任欣一针见血戳破陶好的好人旌旗。大喊,有病!
委屈自己,讨好别人,不敢说不,迎合他人,是一种病。病的是心,遭殃的是肉体。
陶好,可能是TA是你是我,是生活中不自觉取悦别人的心理模式。任欣,是那个内心深处敢于拒绝,关照自己需求的自我意识。
活成了“好人”,却好像从来不是在为自己活的,那和白活有什么区别。好人,这个丢在地上的人生是你掉的吗?
2
说到底,患上讨好病的人,都是一个“怕”字引出来的,活得不踏实不自在。
郭冬临在1995年央视春节晚会的小品《有事你说话》,将讨好型人格表现到了极致。
有事你说话,没有办不到的事。怕别人失望,宁可自己受罪。
帮人代买火车票的故事浓缩的是中国式好人的行为逻辑,能替人办事是荣誉,善于自我牺牲以求他人夸赞。
一个小人物想要被认可,讨好巴结别人的行为显得可笑。然而费力不讨好,费时费力费钱得来的赞扬,“奖品”不过是别人不要的废挂历和牙刷。
细想一下,笑声背后是悲剧。着力讨好,没有好下场 。
别以为没本事的人才讨好别人,实际上所谓有本事的人也有瘾,一种渴望被他人喜欢的瘾。
幼年成名的作家蒋方舟,早早被公认为才女,站在大多数人需要追赶的位置,却在近期《奇葩大会》节目中坦言自己是讨好型人格。
蒋方舟谈到,直到去年,她才意识到自己没有和任何一个人产生过“真实”关系。
这种“真实的关系”是指:你可以和这个人去争吵,可以去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展现给他看,可以在他面前肆无忌惮的去做自己,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要产生真实的关系就必须暴露真实的自己。而做真实的自己,就面临着一种危险,难免在人际交往中和他人产生冲突。这恰恰是讨好者不愿面对的局面。
不争不吵,不和他人开撕。可能是源于我们自幼的教育和身边的氛围,做人做事要保持谦卑。但更深层次来说,不敢表达自我,是因为自身缺乏安全感。
讨好者对他人的认可有着强烈的依赖感,每个讨好者的内心深处,都有许多恐惧:
害怕因自己让别人不高兴,害怕没有人喜欢自己。害怕被边缘孤立。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小说《人间失格》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讨好者小心翼翼选择当个好人,可“老好人”有不为外人道的苦逼,苦不敢外泄,自己又无法消解。挤压出许多焦虑和矛盾,甚至愤怒和抑郁。被负能量纠缠身心不痛快,哀叹人生不快。
过分放低姿态,妥协和讨好换来的关系是虚伪且有害。不真实的关系像沼泽地,你越是以讨好挣扎,越是发现自己呼吸困难,赔上自己本有可能幸福的人生。
3
既然老好人是病,人设有毒,毒害身心健康,何以解毒?
第一,停止以讨好换关系。
你不再是脆弱的婴儿,不需要任何人帮你也能活下去,所以不必执着于他人的去与留。
幼年时父母说,“不听话就不喜欢你了”“必须考满分才给你买玩具”这种“恐吓”式有条件的爱让人在成年以后也患有错觉;必须妥协,才能被接纳和喜欢;必须先满足先别人的期待才能换取自己的需要。
讨好者敏感,对于他人情绪波动有强大感知力。总在担心自己使别人不高兴了。在人际交往中避免和他人发生冲突,一旦有碰撞也会先低头“认错”,不敢反抗,害怕撕裂关系而被“抛弃”。
真的朋友,不会因为你提出真实意见就断绝来往。真的爱人不会因为你没有达到某种要求就离你而去。以讨好粉饰出的美好是海市蜃楼,因为你无法无限度的去达标被喜欢的条件。
如果你是讨好型的人,请认清一个事实,就算有人离开你,你也可以呼吸自理。
第二,退出愧疚模式
脱离道德绑架的束缚,你是你,别人是别人。讨好者往往混淆了“我”和他人的边界。错误的认为自己就该为别人的情绪负责,不替别人分忧解难就是对不起别人。
残酷的是你掏心掏肺为别人好,是大家眼里的“好人”。但当你有天需要别人“奉献”时,别人却回答,“管我什么事”。
你看,世上的事分为两种,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你服务于“管你屁事”的他人之事,但别人并不乐意为“关我屁事”的你之事浪费人生。
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才是你的正事,你没有义务让别人高兴而委屈自己。当你成全他人,埋葬自己的需要时,内心实际上是很憋屈不爽的,你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伟大,此时善良就成了一种伪善。
自省后的蒋方舟总结到:“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任性是被低估的美德。”
如果你是讨好型的人,请不妨试试任性,多花力量和胆量照顾自己的感受,别人的情绪账单就交还给别人。
第三,不强求人见人爱。
讨好者对获得他人“点赞”依赖成瘾。被“删除好友”是讨好者的噩梦。
善于弱化自我意识,通过低自尊的行动来取得更多点赞数是讨好者的日常模式之一。
不屏蔽任何人,将别人的“好评”视为快乐源泉。别人朋友圈的所有内容都及时点赞,即使某些内容是自身反感的。甚至被别人骂时还回帖,同意对方说得有几分道理。
你讨好别人时的样子,好没道理。
被尊重和爱是每个人的需要,但尊重和爱却不是乞讨来的。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自己强大起来时才有所谓被欣赏的价值。别人对待你的态度不会因为你一味的服从而给你好评,过分低姿态只能被别人轻视,轻贱了自己。
你不用刻意去“求爱”,那不是你能讨来的。只要你自己喜欢自己了就找到了安全感和存在感。何况世界上不存在某个人是被任何人都喜欢的。
如果你是讨好者,请先爱自己,放下对他人肯定的执念。你的人生不是靠别人的赞美填充的。
第四 敢于拒绝
拒绝别人是坏人,不答应别的的要求是做坏事,这是个伪命题。
明明很累了需要休息,朋友却拉着你滔滔不绝倒苦水,你不敢说困,怕朋友生气。明明不是你的工作范围,同事推给你,你不敢推辞反抗,怕别人说你冷漠。你手头紧,还借钱给别人,不借怕被赶出通讯录。
你不敢拒绝别人,究竟是在怕什么?难道有谁真的会吃掉你?
其实你的潜台词是,你瞧,我这么好,你也应该对我好。我为你付出,你就不该抛弃我,快来喜欢我。
你不是真的无私心去帮助他人,不然你就不会感到委屈。你不敢拒绝,只是不敢把自己当回事。
讨好者胆小,索取者胆大。你不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不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人会一直误以为或者假装以为你是真心愿意。
“我以为你乐意,不乐意就算了”。这才是现实世界听到你拒绝后的反映。
学会拒绝,比憋出内伤划算。
如果你是讨好者,请尝试开始拒绝别人。虽然一开始不适应,但是很快从头到脚都畅快。
4
你可以做一个善良的好人,但是你的好应该是有态度的。不损人利己,但也无需损已来假装利人的圣人。
畏畏缩缩做个老好人真的不值当,因为你辛苦讨好别人,却无形耗费着自己的人生。
有时候拒绝他人,不是冷漠。真相是你担不起过多别人的需求,努力照顾好自己的人生是被忽略的高尚。
放下讨好,从当下每个细节做起,每个行动请从真实的自我出发,而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背叛自己。
老好人是病,现在治,为迟不晚,还有救,自救是最好的解药。
愿你从此活得痛快,活得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