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感受148:放学后,孩子写完作业问能不能下楼玩儿一会儿。我说当然可以呀,他快活地搬着摇摆车下楼了。看着他在楼下开心的样子,我思考了一个大问题:孩子自己为什么要学习?
我记得有一次和张校长交流,他说他小时候练习基本功是很用功的,因为学好了就可以吃饱饭了,还能上班领工资了。回忆我小时候学习,最大的动力就是上学不用回家干农活。无论是生活的压力,还是对现实的逃避,都是有学习的动力的——不用大人每天催,自己会把自己该干的事情干好。可是现在的孩子呢?他们为什么需要自己努力学习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车接车送到高中,家务劳动不用做,衣服内裤不用洗,每天还能点菜吃,上学就是天大的事儿,全家都得围着转;老师不敢吵,家长不能打,伸手有钱花,法律还要护着他……既不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不用去书中寻找“颜如玉,黄金屋”;既体会不到光宗耀祖的荣耀,也缺乏自我实现的认识;既不用担心成绩不好而挨打挨罚,也不用害怕分数过低太丢人(名次这东西一般老师不敢排)——这样的生活,孩子为什么要自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
是呀,这样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幸福生活,孩子还有什么学习的动力呢?一部分是因为成功的体验,他们都是学霸老是在俯瞰众人,也许这也是一种激发内驱力的因素,可毕竟人数不多,成功的也太少;还有一部分是顺其自然的,上学就需要学习,不问为什么,大致做好就可以;还有的就是担心被家长和老师惩罚,为了避免更大的痛苦学习的痛苦还是小一点的;最后就是啥也不用怕,不用想,不用学习的人了,他们就是不学习的人。总结一下,类型虽多,但都是一个因素——习惯!无论是习惯了成功,还是习惯了完成任务,亦或者习惯了不被罚,或者习惯了不怕罚,都是一种习惯。为什么有的孩子到十几岁了还不知道要完成作业?因为他习惯了不用知道完成作业,自然就是不需要做的事情,至于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责备,他也习惯了。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是抓学习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礼貌待人的习惯,独立做事的习惯,等等等等,就是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不用探讨为什么,让他这么做习惯了,他自然就建立了学习的动力和方法,其他的,也就没有了讨论的价值。
只有真正在乎你的人才会对你严厉——这是孩子听不懂的话,慢慢做久了,他才能慢慢养成理解父母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