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报西院起火,楚昭南不理会,那边有人会料理,先把贼人击毙。
楚昭南这个决断显示出他并不平衡,不懂得延迟满足,如果懂得的话,他就不会不顾人质性命,非要急功近利,贪功逞强了。
而眼下围困凌未风,再耗下去是对凌未风不利,可是还要耗多久?不清楚。
既然如此,大可以派两个摇旗呐喊的卫士去看看,随看随报。
要不然西面着火,总是值班人员失职,回禀起来如果是贼人厉害,那么养你们这群饭桶干嘛?
就算擒到了凌未风,可也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是划算的买卖。一件功劳的成本太大了,折算下来,楚昭南要不停地立功,才可以抵消负债,他是负债立功。
难怪楚昭南马不停蹄,一会儿在龙门石窟,一会儿在相府,一会儿在天牢。
对他而言那是哪儿有立功的机会,他就往哪里走,可对老板来说,那是哪儿棘手,哪儿找到他。不但需要他立功,还要立大功,把积累的损失弥补掉。
这样疲于奔命,楚昭南哪儿来的成长机会?
他表面上看是贪功冒进,个人英雄主义,可他对事务的应对,发现他发展状态不平衡,遇事只看一个点,而且还是只顾着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个点,那是犬儒的思维,全局性不够。
仔细分析一下,怎么会造成他这样的状态?别看只是小说里的一个人物,现实中这样的状态也很多,所以值得拿出来剖析研究。
归根结底,他缺乏的是长期目标,他的视野很短很窄,而且他也不懂得延迟满足,就跟着自己的欲望走。这样的人最爱的只会是自己。
假如他懂得延迟满足的话,在当初追求飞红巾的时候,就不会只看自己的诉求,还会关心对方需要的是什么,多留一个心眼,就不会被飞红巾否决。
之所以延迟满足,除了知道一件事不但有结果,还有后果之外,也是为了把自己的欲望往后挪,腾出来空间看看别人以及周遭的需求,从而了解比自身重要有价值的事务,这样在内在排序上可以调整,进一步也就懂得了大局观。这才是对前途有利的心智模式。
楚昭南的塑造虽然有些粗线条,可还是性格鲜明,而且心智模式也清晰。
这时候飞红巾出现在墙头,她来帮凌未风,她跃下时,回手一鞭把几个追赶她的卫士,其中一个打下高墙。
她认出了楚昭南,对他充满恨意,楚昭南见了她不由得害怕,在《塞外奇侠传》里他两次被飞红巾和杨云骢活捉,看到她就想起旧事,不由得连退三步。
现在发现看过《塞外奇侠传》后,是需要再看《七剑下天山》,那是两种不同的笔法来叙述同样一件事。
一开始看的时候就记得杨云骢在沙漠里遇到楚昭南,然后遇到风暴,被纳兰明慧救下。注意力都在诗词的美丽以及情感的纠葛上。一开始还没有想过杨云骢因何穿过沙漠。
在《七剑下天山》是用总结性的语言说了,杨云骢在北疆帮哈萨克,可哈萨克败了,他带领着部族成员横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来到南疆,这才碰到了飞红巾。
再回去看《塞外奇侠传》是有相关字样提示,两者对比,事情就一目了然,这也是一种复合性的写法。
而且“活捉楚昭南”是有这么一个回目的,可被这里提示到是两次活捉,再一想,可不是吗?第一次就是杨云骢初见飞红巾,那时候她押着押不卢回去,路上又碰见楚昭南,幸得杨云骢出手,擒下了楚昭南,杨云骢心怀仁厚,楚昭南用诡计在水里下麻药麻醉了师兄这才逃脱,这算一次。
第二次是因为纳兰明慧,杨云骢被草原盟友质疑,他提出要善待俘虏,然后为了取信草原,他决定去救酋长的儿子,飞红巾同行。
纳兰明慧那次其实是给杨云骢闯了大祸了,救下她,杨云骢的敌我立场就被质疑,这是大问题。
而且他提出善待俘虏,如果他和纳兰明慧没有纠葛,那么他的形象就是光环四射,可他还有意染指,那性质是起变化的,成了争风吃醋的砌词堆砌,他说得越在理,人家越觉得他浮滑善辩,对他更不信任。
纳兰明慧是瓦解了杨云骢多年经营的信誉资产,让他崩盘破产的。也难怪他无颜见人,不愿苟活了。
飞红巾一来,楚昭南武力值就不正常了,天牢中的高手一共三十五人,飞红巾伤了几人,可也陷入重围,而且墙头的卫士还不时发出暗器。
凌未风趁机杀出血路,刺伤两名卫士把飞红巾接进来,两人靠墙而战,避免腹背受敌。
凌未风向上射出三枚天山神芒,三名卫士穿心而过,凌未风让飞红巾掩护,他先上去。他用壁虎游墙上去,底下暗器齐发,可不是被飞红巾长鞭卷走,到了凌未风身前也是被他打落。
上去后刷刷两剑刺死卫士,他叫飞红巾上来,可飞红巾陷入重围,凌未风发天山神芒,让飞红巾腾出手来,飞红巾长鞭一举,凌未风接住鞭梢,用力一挥,飞红巾借力鹞子翻身,跃上墙头。底下弩箭暗器齐发,被两人拨开。等楚昭南他们追出来,两人早就不见影了。
这一仗打得损失惨重,天牢高手伤亡了十五六人,对方只不过是两名而已。平均分配一下,也就是杨云骢大战十九人天龙剑阵的场面,有这样的父亲,是值得易兰珠骄傲。
好在易兰珠被截回,不然更不得了,楚昭南气得七窍生烟,却也不敢托大,快点回禀康熙,康熙为了安抚,也不责怪他。只是命鄂王妃进宫。
鄂王妃闻得讯息,她知道凌未风大闹天牢,却不知道女儿可被救出否。殊不知她这一进宫,生命也就快走到尽头了。欲知后事如何,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