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第一顿饭一如既往地吃撑。也许,吃下去的已不仅仅是美味本身,还有它背后的辛苦张罗与盛情款待,或者说,是隐身其后的牵挂与那些无法出口、却又必须示现的爱。
在有暖气的城市呆得久了,乍一返乡,钻衣入缝的潮凉颇有些受不住。尤其是黄昏之后,气温逐渐降下来,苏中平原上的风吹得人头颈紧缩,腿脚也似没入一片凉水。这时候,是多么想念轻衣薄衫、自在舒展的暖和之地呀。
母亲早早做好了我们归来的准备,家里收拾得干净又整齐。卧室里的被枕仿佛还飘着皂水与阳光的气息,它们躺在那里,以温柔的姿态陈述着相见的欢愉。棉鞋们则窃窃私语,暗暗琢磨自己的身段更适合房间里伫立着的哪对脚掌。油绿的苏州青窝在菜篮里打盹,等着与沸水和白细的龙须面碰撞出晚餐的惊艳。新出炉的炒花生还带着热呼气,粒粒修长、饱满。屋檐下,电台的歌声透过喇叭四下传送,将入夜的寂静敲得粉碎。
我们进屋时,父亲正担着粪水去菜地,他看起来精神、有力。尽管已然发白、苍老,但和去年在京过春节时的状态相比,实在要好很多,这令人深感欣慰。他歇下来换了件衣服,我们便聊起了家中院墙整修诸事、昨日四叔来访的情形,以及他与刁蛮任性的后邻旷日持久的纠缠。他讲得眉飞色舞,前因后果、诸般细节,俱如说书人般声情并茂,我也听得如痴如醉,间或附和、发问几句。对于上一辈人的矛盾,我既不插手也不评断,只是看看听听,表示理解和接受,并在情感上与父亲保持同一立场。也许,这就够了。
给女儿套上母亲的围裙,一个可人的小厨娘便诞生了。她迫不及待地钻入厨房,母亲切切炒炒时,她便添草烧火。晒得干硬的稻草在她手里卷成短小的一束,快速轻巧地塞入灶膛里,火叉子推一推、扒拉扒拉,红红的火光便辉映起她柔嫩小脸上兴奋而专注的表情。透过她,好似看见那藏在岁月深处小小的我,同样坐在矮小的木凳上,燃烧着那儿童特有的、善意又好奇的分分秒秒。
灶台上,水芹菜与豆腐丝在盘中交相辉映,慈菇炒咸肉片的香气也迅速蔓延开来,里锅还闷着母亲最拿手的红烧青鱼⋯⋯有时候我觉得这辈子大概也烧不出母亲做菜的这般香气,虽然我也很努力地练习着,但如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特殊的气息,做菜也不可避免沾带了这样的特质。所以,我始终没能向母亲看齐。用女儿的话来说,"妈妈做的菜有自己的特色,但姥姥做的更好吃",看吧,高下立判。
回家的第一顿饭一如既往地吃撑。也许,吃下去的已不仅仅是美味本身,还有它背后的辛苦张罗与盛情款待,或者说,是隐身其后的牵挂与那些无法出口、却又必须示现的爱。
既是孩子又如同远客的我们,姑且安然地享受这被照料的时光吧,听他们絮叨,看他们忙前忙后。或许,在某些时候,自自然然地接受便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与安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