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里有一个概念,叫人生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自己的事,一定要自己去搞定,别人不能替你去做;别人的事,你管不了;而老天的事,不仅你管不了,你还要顺着它。
这句话被罗秋兰老师总结的更加形象:3P原则--你的事关我p事,我的事关你p事,老天的事关我们p事。
话是很好懂,可真正操作起来,内在却是有各种纠结与冲突。
比如:公交车上,您穿着高跟鞋,好不容易占到一个位置,期待接下来一个小时的行程可以轻松一点,结果上来一60多岁,头发花白可精神挺好的老人,那您是让还是不让呀?从小的教育、社会的期待、公交车上循环播放的广播,甚至老人也一直用眼盯着您,虽然您心中一千一万遍个:你的事,关我P事。可面对如此多脑海中闪过的念头:请为老人和带小孩的乘客让座。还能安心地坐着吗?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用这个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呢?
首先,上来的老人,没位置坐,确实是老人自己的事情,不关我们的事。同时,决定是否要给老人让座,却是自己的决定。没有任何人可以用标准强加您。
那面对自己要做这个决定--让还是不让。需要进行综合评合:如果老人站在那,很容易摔倒,我愿意为了同情老人,让出这个座位。那么接下来一个小时的行程里,无论高跟鞋多么难受,无论车子多么东倒西歪,我都必须为我的决定负责。身体有苦,心中无纠结。
如果评估觉得老人虽然白头,但精神比我还好,那我决定不让座。那么就安心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心中不再有那么多不同的声音打架。内心会坚定而有力量。
今天,有幸听到李中莹老师讲亲密关系与亲子关系。课程一开始,李老师就主动提出:每天多讲半个小时,因为要回答的问题很多。我注意到李老师在提出这个提议时,心情非常平静,没有自大、没有邀功,也没有沾沾自喜(我说的没有,是我都会有), 同时,还非常尊重地征求主办方和学员的意见:你们同意吗?在取得同意后,再正式决定做这件事情。这个过程,给我很大地震憾。
李老师很好地示范了3P理论:我做出多讲半个小时的决定,是基于课程的需要,我愿意为大家多讲,这是我自己能做的决定,同时,是为了我自己而做,不关其它人的事情,所以对其它人是否感谢我,其它人是否高看我一眼,I don't care. 想清楚了这一点,所以能做到平和而坚定。同时,我愿意做这件事情是一方面,您是否愿意配合与参与,我需要征得您的同意,而不是因为这件事情是为你好,我既然主动做了,你就必须接受。没有任何强迫,而是非常尊重对方,同时还为对方的配合表示感谢。强烈地自尊尊人,充满谦虚与感恩的心。
而李老师的示范,也让我想到,在我们育儿过程中,父母很容易陷入:“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的误区中,控制与强迫孩子,孩子不按照我们说的做,还常常陷入愤怒当中。作为父母,我们愿意为孩子做许多事情,那是我们自己的事,是我们自己可以做的决定,可当孩子不愿意接受时,也要尊重孩子的界限,因为接不接受是孩子的事,关我屁事。哈哈。
而在与公婆共同育儿的过程中,难免遇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如果能够清晰自己哪些事情是自己的事情,哪些事情是公婆的事情,就会避免许多的冲突。
比如:小儿咳嗽近两个月,我对于西医很是抗拒,也尝试了自己懂的方法,结果没有搞定,自己感觉是被公婆强势的态度所逼,把孩子送去了西医治疗,同时心里会很怨恨自己的老公:怎么那么没有主意。于是孩子生病近两月,我内心就被中西医冲突的信念,感觉被逼被迫的想法,以及孩子一直医不好,想要责怪他们选择西医的冲动不断折磨,说起来真是挺痛苦的。
直到上个星期,我才模糊地觉得我这个行为不对,既然把孩子送去了西医治疗,我接受了,那我就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公婆身上,因为我接受了,所以应该像个团队一样,去支持公婆去做这个事情,同时一起承担可能的后果。
而今日李中莹老师的示范,让我更加明晰了这一点。公婆提出了给孩子看西医的想法,那是公婆的事。而我的事在于,是否接受。既然我选择了接受,那么我们就要一起去承担这个后果,而不能再觉得这是公婆强逼的,所以他们必须为此负责。
这个认知,能帮忙厘清许多婆媳关系中的灰色地带。比如,我想吃素,婆婆觉得吃素不好,会因此产生看法。那想吃素的人是我,吃素的人还是我,这是我的事。婆婆的想法是婆婆的事,婆婆因此产生的情绪也是婆婆的事情。我不需要为了让婆婆心情好,而改变自己的决定。当然如果我自动选择为了讨好她,而放弃吃素,那也是我的决定,可不能因为放弃觉得是被她所逼。这样就十分自尊尊人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