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曼和小怪兽,学习与游戏。
“寓教学于游戏”早在柏拉图时期就已被提出来了,但是两千多年的教育积淀并没有让这一理论真正应用到实际。
无论是我周围亲戚的孩子还是我自己带过的学生,我都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在游戏与学习之间如果要他们做出选择,毫无悬念,他们都会选择游戏。其实游戏也分很多种,有不太动脑子的游戏也有特别需要动脑筋的游戏,但只要是和游戏沾边的,孩子们都喜欢。对于这些好动的个体无论是性格内向还是外向,他们都希望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有意思的。注意,我说的是有意思而不是有意义。在孩子们的观念里,他们并不在乎现在所做的一切意义何在,他们只关心,我有没有兴趣。在一个说汉语的国家,对于英语的学习,着实会难一些,毕竟我们三年级开始学英语已经距离三岁语言的关键期太久远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们学好英语呢?或者让他们去做好这件他们并不想的事情呢?我想了很久,终于有两个词语在我的脑子里不停的跳舞“游戏”和“渗透”。教育学原理中讲到道德教育是唯一一个可以通过教育渗透来影响人的学问。但我觉得其实对于英语的学习也可以。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三个因素:遗传、环境、教育。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而环境则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如果孩子经常处于一个英语的环境下,耳濡目染,日子久了,语感也就有了。铁人王进喜曾说过“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那么对于一个非英的大环境下,如何让孩子尽量处于一个英语环境下呢?家校合作在这时候重要性就突出出来了。其一:在学校里,校方可以设定口语交际课,经常让孩子们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或是课间可以播放英语的音乐,来渲染一种外语氛围。其二: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在家各个成员之间使用英语对话,无论是英语好与不好,茶余饭后一家人都可以一起看个英美影片,然后模仿一下英美动画片里的小动物们做游戏,其乐融融,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亲情还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英语。其三: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轻松愉悦的外语环境营造起来以后,孩子的兴趣就慢慢的培养起来了,他就会有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然后变成无意识的使用英语。通过这种渗透,让英语影响孩子的生活。其实这种“渗透”教育已然把游戏寓于其中了。很多人都纳闷为什么孩子喜欢做游戏却不喜欢学习?那我想说为什么一定要把游戏和学习的界限分的那么清楚呢?我们的教育模式中一定是上课学习下课游戏吗?那些发展中的个体,怎么会喜欢枯燥地坐在屋里学习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将学习与游戏很好的结合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