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奕朗
5月25日,郑州国际机场PN6382航班由郑州飞往广州,计划19时30分起飞,但因广州连日暴雨,致使航班延误了7个多小时。由于延误时间较长,众旅客心情激动,其中几名乘客大喊要求机场工作人员下跪道歉。
有一件事总困惑着我,我试想如何解开。答案或许并不重要,我也不必囿于解开谜团。
尊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否重要?无疑它是作为一名生活在人类社会的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人类思想进步和人际关系发展的产物。若一个人离开社会生活和人类世界,且在拥有思考能力的情境下,尊严是否还有其存在的意义。答曰:“尊严能让人学会限制自己,避免成为‘兽类’;尊严会让人拘泥于俗世的生活状态,失去了探索‘超验’和开拓精神世界的机会。”
一切皆是题外话。一个平凡人的一生基本都离不开社会生活。当利益发生碰撞时,人们的好胜心理便露出了马脚,只不过是多少的问题。有时候得寸进尺的心理也不受管束地暴露出来,于是人们通过贬损他人面子的方式,以获得精神上的补偿。
面子,不外乎是尊严与自尊心的一种体现形式。西方人讲究“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单打独斗;而中国人讲究的却是“关系主义”,亲朋好友一大群,人际交往关系复杂。因此面子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相比于其他文化更为典型。“下跪”在我看来也尤为典型,在其他国家很少发生需要要求对方下跪道歉的案例,这是不同文化发展的结果。
面子的本质,是社会对个人道德、能力、成就的认可。中国人在乎面子,在乎尊严,在乎道德,也在乎他人看法。但似乎很少人或者说基本没有人能不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在人类社会中,谁也逃脱不了面子的考验。鲁迅说过:“外国人不懂中国的事儿,中国精神的纲领就是‘面子’,只要抓住这个面子,就像揪住了阿 Q 头上的那根小辫子,牵他往东就往东,牵他往西就往西。”
于是,“给面子”成为了“摩擦”之间的润滑剂。讲一句相同的话放在不同场合中,可能会有天差地别的效果。一句话,需考虑环境的气氛,需考虑对象的辈分,心情,态度……给面子也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代名词,在此我仅谈论普通人之间的日常交往。
正如郑州机场一事,作为旁观者我们也不太清楚事情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因为广州连夜暴雨,飞机延误7个多小时,这自然包含了客观因素,只是工作人员又是否有做好其他一切的后备工作,是否借机偷懒,使得乘客们不得不困倦而茫然地等待在登机口,下机后只能焦虑地徘徊在取行李处,我相信作为一位乘客不可能继续保持心平气和的态度。要求下跪道歉的方式未免太过激,不留情面,从工作人员的角度看确实难以让人接受。如此情况,双方都有不足。
《论语》中提倡感同身受,推己及人。但是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又怎能知道他人的想法,即使拥有相同的经历,也不可能真正地感同身受。生活的烦恼总是接踵而至,烦恼之际的情绪就如干燥的稻草,一点火光足以引燃。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生类似的情况,我们总站在自己的立场,以自己的方式,缓解自己的情绪,没有顾及到我们对他人自尊心所造成的创伤。其实这本只需要略加思索,几句贴心的话语就能够轻松化解。我不认为“给面子”一词中带有贬义,相反我认为理解和尊重是其核心,是一种生活不易,仍微笑待人,宽容待事的善意。
一位小学班主任和一位高中班主任之间,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学识水平和所处环境。高中班主任来到小学任教,不太在意地说着:“如此简单的知识,一节课都可以讲完一个单元了,又如何让我一节课就绕着这儿反反复复。”原本有些冲动的小学班主任不吱声在那。那位高中班主任上完第一节课后便有些害怕了,他招架不住一群“窜来窜去的小猴子”,但他只是装作若无其事。在小学里还有着大量的资料要填,有着大把的工作要做,要去主动关心所有的孩子,要时时刻刻盯紧班级的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状况,这位高中班主任似乎有些招架不住了。在群群家长的包围下,“问责”的字眼被吐出来。小学班主任仍然沉默着。教导学生不易,不论年龄多大,但是又如何要求两位迥乎不同的人感同身受呢?唯有尊重与理解,能教会一个人尝试站在他人处境考虑问题,不去轻易否定或批判他人。每个人都有情绪激动的时候,但我相信大多都是无意之举,那么请你凡事多想为什么,不要讲别人逼入绝境的同时,也断了自己的退路。
不要对他人要求太高,要看自己付出了多少。别人为什么对你的付出无动于衷,可能是方式错了。就像力的作用一样,理解与尊重是相互的。“给面子”的人不一定是是学识谈吐过人的人,他们并不总是言不由衷,而是他们将此看作一种包容,一种收起锋芒、看破却不道破的善良。融洽的土壤定会培育出善意的芽,处处嫩绿,定会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相互理解的同时也多了几分人情的温暖,案例中的冲突也不会闹得沸沸扬扬。
就如安托万·德所说:“我没有权利作出任何让对方感到自卑的言行,我怎么看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如何看待自己。伤害别人的自尊是一种罪过。”当尊严面向光明时,它便有了意义。
高一(6)班 周奕朗